•  校友回忆

山高水长,母校恩师

发布时间:2018-11-16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浏览次数:898

——回忆我校创办数学系的最初五年

应用数学专业首届毕业生郑咸义


    记得60年前即1958年,大约是八月底九月初的一个晚上,我带着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建筑系的新生录取通知书,到华工报到。但是注册老师反复查找建筑系的新生名单,都没有找到我的名字。我颇为纳闷,注册老师突然想起,说学院最近新办工程数学系和工程物理系,你会不会调到新的系去?一查果真如此,我已经被调到工程数学系去了。于是,顺利注册完毕,便连夜入住东八学生宿舍。我从粤东乡村到省城上大学,虽然坐了一整天的汽车,但仍然十分兴奋。刚碰到突如其来的调转新兴专业的事情,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国家的大学教育蓬勃发展,我们是不是正好遇到这个大跃进的时代!从这个过程中,我个人后来推测:工程数学系是在当年(1958年)这段时间内成立的,这就是现在数学学院数学系最早的“原型”。

    就这样,我们班有30人,是从建筑系和土木系各转来15人组成的,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应用数学专业的首届学生。开始统称为工程数学专业,应用数学专业的叫法是后来跟全国的叫法渐渐形成的。在入学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接触到的老师,都热情为我们讲解新专业的内容,说工程数学是尖端科学,要搞卫星、火箭、原子弹等等,是国家发展的急切需要,前途无量,我们也颇受鼓舞。但从学校更高层的党委书记(张进)和学院院长(罗明燏,冯秉铨等)间接传来的说法是办工程数学系和工程物理系是要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大学)。现在看来,后一种说法更靠谱、更有远见,也可以说是学校创办工程数学系和工程物理系的初心吧!

    开始上课了,其他系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是《高等数学》“大拼盘”式的上百人大班上课,我们班则分成多个学期用的一门门的《解析几何》、《数学分析》(分量最重,跨三个学期)、《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数》、《微分几何》、《矢量分析和场论》、《复变函数》等等,这都是“老教授”(各带一名年轻辅导教师)为我们小班授课;同时,还开设连续三学期的《普通物理》。看来是要在基础课上狠下功夫吧!那个时候,系的工作也全面展开。从机械系抽调几十名高年级的学生到我系办“计算机研修班”(这个名称不一定准确)。据说,这个班后来成为华南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创建人员和业务骨干。记得当时系里曾派一位外表很时尚的青年教师为我们开设计算机讲座(记得从二进制讲起)。这时,讲授计算机还是全国最早的。可惜没有坚持下去,听说教师到国外去了。此外,我们班还开设一些短学时的课程,如《工程制图》、《电工基本技术》;还要安排生产实习,我们班参加了当时华南工学院研制的全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工作(主要是焊电路插板)。

1958级应用数学专业毕业合影

    听系里老师介绍,为了办好工程数学系,学校已派两位王姓的青年教师(王康廷、王进儒)到北京的数学研究所进修二年。全系师生都盼着“两王”早日学成归来,领跑工程数学团队。作为学生,我们也感觉到学校党委对新办数学系的特别关怀和支持。由于系领导和有关老师的努力,工程数学系开局不错,政治思想和教学方面的工作都正常进行,第二届、第三届...学生也继续正常招生。只是到我们读大二第二学期末时候(60年上半年),情况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动。大概是由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们班(这时候大约剩下28人)被抽调一半即14人兼作为其他系(外系)高等数学的辅导教师(主要帮助批改数学作业,但仍要兼修原班的部分课程)。剩下的14人则坚持按原五年制的教学计划继续小小班授课(本人就是留守班的一人)。当时,正好“两王”从北京进修回校。一位王教授开始讲授《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这是工学院从未开设的数学基础理论课。另一位王教授则依次开设《弹性力学》(记得其中包含很多复变函数理论)、《流体力学》、和《偏微分方程(深度理论)》。此外,还用不少学时开设《理论力学》(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计算方法》(使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着实有“应用数学”的样子(当时对应用数学的内涵认识还很肤浅,国内外的说法很不同)。直至最后一年,由原系主任卢文教授(在全国已有相当名气的数学家)亲自为我们班主讲《应用泛函分析》,并主持相当于作为教学计划中的毕业论文(设计)的专攻课程讨论班,记得参加者除了我们班外,还有卢教授的两名研究生和两位“电子信息专业”的名教授。事实上,在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觉时有其他的工科系的中年教师来旁听我们班的课程,想必都是冲着提高数学理论基础、结合其工程专业而来。凭着这种互相学习、互相渗透、取长补短的“友谊”,为我们后来参加对方的科研项目起了较好的作用。我们无妨把它看作是理工结合模式的“最简单形式”或“副产品”,但似乎人们未曾意识到。

1958级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合影

    那几年学校各专业和学系名称常有调整,但我们应用数学一直未变。我们班不知从什么时候编号定为6013班,6代表系号,01代表应用数学,3代表63年毕业。到我们毕业时候,系的名称已经改为“数理力学系”(数学—物理—力学系)。

1958级应用数学专业合影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到1963年7月,我们终于毕业了。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分配到哪里工作。那个年代,大学生毕业生工作是全国统一分配的。对我们来说,数学基础知识还是有一些,至于搞什么尖端技术、火箭、导弹、原子弹等那是故事。全班28人(包括中途当辅导老师的)均按五年制应用数学专业分配。几经上下多次的分配方案,最后大概是三分之一分配在本校或者其他院校当老师。三分之二分配到本省地方中学当教师。后者由于自身的努力和较好的数学基础,工作都很出色,有的后来当上教育局长、校长或者地方院校的党总支书记和系主任。

    岁月悠悠,每当思念起60年前为理工模式艰苦探索的学校党委书记、院长、系主任和许多恩师,不禁肃然起敬,无限感思;每每忆起不惜青春、作为新教学模式实践并一起走过的同窗学友,也思绪万千。他们之中许多人已经故去,现在未能和我们一起共享我华南理工大学的辉煌成就,不胜感慨,千言万语,这里只能回到本文的标题(从8个字增加到14个字):山高水长桃李源,母校恩师同学情。

     

        1958级应用数学专业入学40周年聚会    1958级应用数学专业入学50周年聚会

  

作者:郑咸义

照片:陈建湘

2018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