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校级智慧课程(AI辅助课程)培育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院(系):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转型,进一步提升我校本科课程建设质量,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及人才培养成效,学校决定开展校级第十批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工程:智慧课程(AI辅助课程)培育项目申报工作。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须为已列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且至少经过2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2.课程负责人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强,教学改革意识强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能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课程负责人应主讲本课程2轮次以上。

3.课程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素质优良,有效开展集体教研。近三年(2022年2月至今),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无教学事故和师德师风等问题。

4.每位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只能申报1项智慧课程项目,作为团队成员参与的项目不得超过2项。同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讲授的,建议以团队形式进行申报。已获批学校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学试点课程的课程,不再参与此次申报。

5.鼓励以专业核心课程群形式申报,课程群至少包括5门以上课程。凡课程群中通过验收的课程,在认定为智慧课程群的同时,独立认定为智慧课程。“双一流”建设学科的核心课程群优先支持。

6.课程所有资源的知识产权清晰明确,不侵犯第三方权益,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问题。

7.近3年来(自2022年2月1日起计算)所主持校级及以上本科教学类项目申请延期结题,或在结题过程中获“不合格”“不通过”或“暂缓通过”等结论的教师,不得申报本项目。

二、智慧课程认定

(一)认定方式

项目采取“先建设后认定”的方式,此次立项的校级智慧课程培育项目至少需在2025年开展1个学期的智慧教学应用。学校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组织智慧课程的认定工作,通过认定的课程将获批为校级智慧课程,等同于校级教研项目。认定结果为优秀的课程将予以资助,供后期持续建设及深度应用。

(二)认定条件

1.课程基本模块建设

课程模块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模块:课程概述及简介、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学生管理、作业管理、讨论互动、试题库、测试,教学资源和教学互动数据需达到一定数量。

2.智慧课程建设

(1)知识图谱建设

原则上单门课程建设知识点不少于80个,知识点层级建议梳理4级以上,每个知识点包含一定的层次和结构关系,形成知识点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2)知识图谱知识点匹配的配套学习资源建设

至少选择以下一种形式:

形式一:课堂教学视频片段:项目建设及应用期间,利用百步梯学堂常态化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按知识点导入至课程平台,并按知识点切分后关联知识图谱。

形式二:至少20个教学微视频,包括但不限于课程重点、难点、疑难点等内容讲授。推荐利用百步梯学堂AI数字教师应用生成数字人微视频,也可利用其他技术制作优质微视频资源。

(3)课程资源与知识图谱关联

课程资源关联至知识图谱促进各类资源的高效应用。课程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大纲、教案、PPT课件、讲义、习题等教学资料以及第(2)点的建设资源。

3.智慧课程应用

智慧课程建设完成后应及时开展教学实践,围绕专业和课程特性、课堂教学场景,应用但不限于百步梯学堂的AI功能(基于文档问答、RAG知识库、智能出题、智能批改、AI智能体等),开展有效互动,推动教学从“师生交互”向“师/生/机”深度交互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4.智慧课程建设及应用平台

校级智慧课程原则上推荐使用百步梯学堂进行建设及应用(百步梯学堂是校内部署的“AI+教学”智慧应用平台,已接入DeepSeek、豆包、千问等大模型,融合了课程中心、常态录播、AI能力中台等系统平台;门户网址为https://bbtxt.scut.edu.cn/)。

已认定国家级和省级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课程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升级建设智慧课程。

三、申报流程

请申报老师于3月17日将附件1或附件2(申报表最后一页需要有盖章的电子扫描版)、附件3汇总表的电子表,发送至联系邮箱。

联系人:詹老师,联系电话:(020)81182314,联系邮箱:zhanhj@scut.edu.cn。

技术联系人:王老师,联系电话:(020)87111089-12。


附件1 智慧课程培育项目申报表.docx

附件2 智慧课程群培育项目申报表.docx

附件3 汇总表..xlsx

教务处

2025年3月3日


2022 © 华南理工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Campus, SCU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