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院(系):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教育数字化赋能,提升教书育人效力。现启动2025年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赋能本科教学试点课程立项申报工作,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课程立项条件
1.课程负责人和团队主要成员师德师风好,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课程负责人为本校在编在岗教师,五年内未达到退休年龄,讲授申报课程2个完整周期以上,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良。有足够的精力按期完成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及时投入应用并持续更新。有教高的教学热情,愿意投身本科教学。同一门课程由多位老师讲授的,应以团队形式进行申报。
2.申报课程须为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课程资源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知识产权清晰明确,不侵犯第三方权益。
3.课程建设周期为一年,通过申报立项的课程原则上应在2025年内完成课程建设,并于2025-2026学年开始使用。课程结题须提供教学应用案例1至2个。
4.近3年来(自2022年3月1日起计算)所主持校级及以上本科教学类项目申请延期结题,或在结题过程中获“不合格”“不通过”或“暂缓通过”等结论的教师,不得申报本次试点课程。已获批过该项目的老师,原则上不能再报。
二、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知识碎片库、课程引擎、课程智能体、知识图谱、24H智能学伴(AI助教)、智能批改、题库建设、资源检索、课堂授课助手、备课辅助、教学管理、数字人与国际化等应用场景。
各门申报课程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建设场景,强调构造AI教学环境,将AI的能力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理念深度结合,而非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是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深度思维能力。如:24H智能学伴(AI助教)不仅能够提供24小时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智能评估和反馈,还能辅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习灵感。
若课程有充足的电子资源、教师有时间配合整理资料,可作为加分项,优先考虑纳入试点课程范围。
课程建设流程为:课程目标设计、课程资源建模、AI场景适配、AI课程制作、审核与调优、课程输出、上线与运营、成果申报等。
三、课程类型
此次申报的课程分为两个类型:“AI协同教学”课程、“AI融合教学”课程。
“AI协同教学”课程:融合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加强细粒度、多模态知识点建设,构造深度知识图谱。利用检索增强生成技术(RAG)提高知识预测的质量和准确性。利用数字人技术丰富数字课程资源的形式。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
“AI融合教学”课程:在“AI协同教学”课程基础上,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课程教学团队的数字分身,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融合交互、学科大模型等技术,为师生提供课程智能体应用。
鼓励“双一流”建设学科的核心课程申报建设“AI融合教学”课程,打造AI教学标杆,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AI教学模式。
四、学校政策支持
为推动开展AI赋能本科教学试点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将根据需要提供以下支持:
1.鼓励支持授课团队应用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学校将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与支持。
2.定期举办AI赋能教育教学相关教师培训、交流活动,为试点课程教师提供相关资讯、分享试点课程经验。
3.对立项建设的试点课程,学校给予建设经费支持。每门课程建设启动费2万元,根据所选择的建设内容及工作量,后续再进行追加配套。课程制作费用由学校统一支付。
4.试点课程开课期间优先配备助教。
五、申报流程
拟申报的老师请积极参加学校AI赋能本科教学系列工作坊及百步梯专题培训,培训通知将在学校OA或教务处主页发布。
拟申报的课程团队填写申报书和汇总表(见附件1、2),以上材料纸版一式一份及电子版至所在院(系),院(系)审核汇总后,于2025年3月17日前报送至教务处教学计划与管理科(五山校区笃行楼307),电子版请发送至:xhui@scut.edu.cn。学校将组织专家对申报课程进行评审,确定建设课程。
联系人:肖老师,联系电话:87110727。
附件:1.2025年AI赋能本科教学试点课程申报书
2.2025年AI赋能本科教学试点课程申报汇总表
教 务 处
2025年3月3日
附件2 2025年AI赋能本科教学试点课程申报汇总表.x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