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发布时间:2023-04-10
荔枝网4月7日讯(记者 姜坚 仇煜)今天(4月7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走进南京市金陵中学,宣讲该校2023年面向江苏考生的综合评价招生政策。
新增综评招生名额+超高专业含金量
今年,华南理工大学面向江苏学子,在提前批采取了“631”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方式,即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占60%)、学校考核成绩(占30%)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进行综合评价排名,择优录取。这种录取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限。
采用“631”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专业有着超高含金量,包括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科学与工程共8个新工科专业,均为当前最热门、最前沿的交叉学科专业。这些专业全部设在该校广州国际校区。
由于“631”综合评价录取批次为提前批,没被录取的考生依然可以在普通批次中再次报考华南理工大学,因此相当于多了一次入读“双一流”高校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华南理工大学今年采用“631”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方式在江苏招收68人,比去年增加8人。
数据: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硕果累累
学校表示,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教育大省,历来是华南理工大学的重要生源地以及毕业生就业或深造的重要选择地。近3年,华南理工大学在江苏省实际本科招生人数为336人。
根据统计,近3年,华南理工大学共有江苏籍本硕博毕业生453人,其中在粤就业的占比39.51%,返苏就业占比23.18%。
另据统计,近5年,华南理工大学共有江苏籍本科毕业生396人,其中赴剑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学府深造的有197人,占比近一半。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与江苏省的产学研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南京市企事业单位联合攻关的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与江苏省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其他部委科研项目30项;与江苏电网、南京化工、江苏核工业格林、江苏国强等行业龙头合作委托项目244个;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设计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南京城墙博物馆,以及开沃汽车等大批在江苏省这片热土上蓬勃向上的华工校友企业,均是其中的见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广受赞誉
以学校2022届毕业生为例,根据统计,其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大型企业为本硕毕业“稳压器”、高等教育单位为博士毕业主阵地;境内升学本科生中近94%进入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出国(境)留学毕业生中,赴QS世界排名前50名高校深造的占53.88%,前100名的占75.57%;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分别有35.67%、33.82%进入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由华工校友创立或领导的上市公司、大型企业超200家,珠三角近三分之二的高端制造业企业负责人或技术骨干是华工校友。
校区:引领“在地国际化”办学新范式
今年华南理工大学采用“631”综合评价进行录取的专业,全部设置在该校广州国际校区。这一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是全国唯一教育部参与签约共建的校区,是全国唯一全是新工科学院的校区,也是国内首个中西合璧的街区式国际化校区。
广州国际校区采用“在地国际化”的办学新模式,获批唯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
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建设日臻完善。规划10个新工科学院,重点布局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新工科交叉领域,围绕高端制造、生命科学等领域,创设“学院+高端研究院+研发中心+行业联盟”的学术组织模式及产学研融合方式,搭建一流的前沿交叉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