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华南理工大学在上海开展招生政策宣讲,为上海考生带来报考政策的“大礼包”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发布时间:2023-04-03

广州日报·新花城3月26日讯(记者 陈庆辉 周裕妩)3月24至25日,教育部直属高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南理工大学走进上海多所中学,开展招生政策宣讲,为上海考生带来了报考政策的“大礼包”。

“上午延安中学里有100多位家长现场交流,很多家长表示都已经报了名。我们带着最大的诚意与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来寻找最有潜质的学生,”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陶韶菁与家长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详细解读招生政策、报名流程、材料要求。该校前沿软物质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学院的“大咖”院士和教授们也在现场进行学院及专业介绍。

这次在上海招生的主打校区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该校区以“柠檬”著称,学校不仅举办“柠檬音乐节”,还会推出“柠檬”专属菜系,让学子们大饱口福。目前,该校“631”综合评价招生已在阳光高考平台开通报名,快来“柠檬”一下吧。

招生:两次报考机会+超高专业含金量

华南理工大学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自1952年组建时就位列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目前是 “985” 工程、“211” 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位列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0 强,和上海同济大学、哈工大等9所高校组成了中国卓越大学联盟。

快来看看“大礼包”

1. 华南理工大学面向上海学子,在提前批采取“631”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方式。即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占60%)、学校考核成绩(占30%)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进行综合评价排名,择优录取。这种录取方式为拥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限。

2. 采用“631”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专业有着超高含金量,共有6个学院里的8个专业。包括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科学与工程共8个新工科专业,均为当前最热门、最前沿的交叉学科专业。

3. “631”综合评价录取批次为提前批,在上海共招16名,普通批次招生名额有8名。没被录取的考生依然可以在普通批次中再次报考华南理工大学,因此相当于多了一次入读“双一流”高校的机会。

学习:“在地国际化”办学范式

广州国际校区采用“在地国际化”的办学新范式,获批唯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采用“631”综合评价进行录取的专业,全部设置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广州国际校区。这一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是全国唯一教育部参与签约共建的校区,是全国唯一全是新工科学院的校区,也是国内首个中西合璧的街区式国际化校区。

据介绍,2022年国际校区本科生参与“国家-省-市-校-院”五级创新创业项目数共41项,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03人次,其中国际级竞赛获奖67人次,国家级竞赛获奖56人次。

亮点tips:

师资:推行教研岗位教师“预聘-长聘”制度。新聘师资100%具有海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教育研究经历,其中超90%直接从海外引进,超60%为高层次人才。

课程:规划10个新工科学院,重点布局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孕育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新工科交叉领域。构建“通识+专业+双创+跨文化”四大课程群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教学:实施“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学校构建多元评价的育人系统,获批教育部思想政治创新中心(全国仅19家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试点单位(全国仅10家高校),2019年、2021年分别成立峻德书院、铭诚书院,积极营造“学生永远在C位”的育人环境。陶韶菁介绍,学生在校区里遇到了任何困难,都可以拨打24小时的热线电话。学校还给每位学生都配备了专业导师和成长导师。“老师和学生比邻而居,大家一起吃饭,一起打球、一起成长,这个在国内高校是很少有的。”

入读铭诚书院、未来技术学院张世琦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 ,课堂上可以随时站起来与优秀的教授面对面,大胆说出你的问题。教授们也会时常寻求同学们的反馈,调整教学方式。“我们有很棒的寝室,标准四人间,上床下桌,拥有独立卫浴和大空间阳台,不管是学习还是休息,都是最好的。”

国际交流:与国(境)外著名高校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覆盖近 70 所国际合作高校。入读铭诚书院、前沿软物质学院的上海籍学生吕志骏说起对学校的感受时表示,广州国际校区的全英教学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大一我便参加了与全校外教共同研讨的英语角和一对一的面对面辅导,并参加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线上沙龙。全员学业导师制也让我能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导师,大一便有机会进实验室开展科研,感谢校区为我们提供了全面发展的优越条件。”

深造和就业: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广赞誉可

一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以“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为世人所熟知,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在高教界和社会上得到广泛赞誉。高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就业质量和高就业满意度,历来是学校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与上海市的合作互动日益频繁。学校与上海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校际合作。

截至目前,华南理工大学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高分子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排名世界第一。学校拥有2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26个部省级科研平台,2009-2020年获中国专利奖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在中国大学专利技术转让、在穗主要高校总体支撑指数等排行榜中多次位居榜首……

据介绍,学校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大型企业为本硕毕业“稳压器”、高等教育单位为博士毕业主阵地;近七成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人数与升学率逐年递增,在出国(境)留学毕业生中,赴QS世界排名前50名高校深造的占53.88%,前100名的占75.57%;用人单位对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各项职业能力素养满意度均值位居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