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
Information Security
专业代码:080904K 学制:4年
1. 专业定位
华南理工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混沌理论与保密通信研究,为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安全高层次人才的需要,2004年设立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13年入选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0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依托广东省信息访问与传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海量大数据的智能信息处理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以及校企共建信息安全实验室等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内容安全等方向的研究,为保障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2. 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毕业生具有独立开展信息安全领域工程实践的能力,能从事信息安全研究、软硬件设计及开发、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在信息安全或专门技术上取得创新型成果,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素质良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3. 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制为4年,毕业学分要求为170学分。毕业生要求掌握工科公共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信息安全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掌握信息安全软硬件设计和开发的方法和技术,为解决信息安全实践中的复杂问题打下基础。
4. 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组成。
核心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与安全协议、计算机网络安全、PKI原理与技术、信息内容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安全管理。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技能、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大作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工程训练Ⅰ、电子工艺实习Ⅱ、数据结构大作业、信息安全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数据库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图
5. 师资队伍
本专业建立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等教学科研骨干为核心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专业共有专任教师82名,实验教师7人。师资队伍具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突出的科研学术能力和宽泛的国际视野。本专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91.5%,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85.4%。89%的教师具有海外求学经历或半年以上出国进修、工作经历。74.4%的教师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背景。91.5%的教师具有计算机学科专业背景,其余8.5%的教师为计算机类相近专业背景。
本专业教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潜心投入本科教学,持续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和探索。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与华为、腾讯等名企合作主持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24项,获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2项、校级69项,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产学合作等改革实践。教师41人次发表教研论文25篇、130人次获得校内各类本科教学奖项;出版教材7本。
本专业教师队伍学术能力突出,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有深厚的科研实力。具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IEEE Fellow 1人、IAPR Fellow 1人、国家优青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广东省杰青5人。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在科研项目、论文和专利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6. 教学条件
本专业配备有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位于大学城校区B3栋,成立于1999年2月。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教学设备齐全,设软件工程、计算机硬件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智能与数据挖掘、高性能计算、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智能多媒体、计算机体系结构、智能机器人等实验室,获得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年)。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实验、编译原理实验、操作系统实验、多媒体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嵌入式实验、数据结构实验等,均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完成。
为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地缘优势,与腾讯、华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知名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21个。从2017年开始专业实施整建制实习,本专业全部学生进入华为、腾讯等业界知名企业进行校外实习,获得了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本专业利用学科优势,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提前进入包括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高校海量大数据的智能信息处理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基地,进行科研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