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彭海琳和清华大学王训两位教授同台开讲
学术交流
北京大学彭海琳和清华大学王训两位教授同台开讲
发布时间:2024-06-19        浏览次数:221


616日下午,应韩宇教授邀请,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和清华大学王训教授到访前沿软物质学院,分别做主题为高迁移率二维材料的制备与界面调控亚纳米尺度材料化学2场学术报告。一个聚焦新型高迁移率二维材料(石墨烯、铋基材料Bi2O2Se)的精准合成、规模化制备与关键界面结构调控;一个聚焦亚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其全新的尺寸效应。

左一: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 右一:清华大学王训教授

彭海琳教授由芯片制造的挑战和晶体管发展背景引入,阐述了高迁移率二维材料是未来电子材料的必然选择。彭海琳教授表示,石墨烯单晶晶圆的规模化无损转移技术可用于构筑高迁移率器件、热电子发光期间阵列和高性能石墨烯-硅光通信器件。而新型石墨烯电镜载网技术用于冷冻电镜成像,可解决电镜制样关键难点问题,提升成像分辨率和效率。此外,其团队率先开发了一类全新超高迁移率二维半导体材料Bi2O2Se,可通过分子束外延生长的制备方法实现晶圆级Bi2O2Se单晶的制备,构筑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逻辑器件、量子霍尔器件及首例外延高k栅介质集成型二维鳍式晶体管,为二维材料在芯片技术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王训教授则分别从亚纳米材料构建无机-高分子之间的桥梁、亚纳米材料表面原子重排以及亚纳米尺度电子离域这三个方面做介绍。王训教授从“良溶剂-不良溶剂”合成策略出发,成功构建了亚纳米团簇一维结构。所构建的亚纳米材料兼具无机纳米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实现了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性质的融合。进一步借鉴高分子材料中的嵌段共聚物的概念,通过团簇诱导晶核共组装策略构建了系列有力学强度的多酸类嵌段共聚物亚纳米结构,开创了一类新的物质聚集状态-无机高分子。王训教授认为,手性可能是亚纳米一维结构的本征性质,通过亚纳米尺度表面重构诱导手性规律,可实现不同扭曲结构、不同螺旋度手性亚纳米材料的制备。同时,阐述了无机亚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的调控策略,即将团簇组装成二维团簇烯、团簇-晶核共组装亚纳米低维材料等新结构,其组装体电子离域对催化性质、材料界面性质都有巨大影响。

图文:张桥

校稿/编辑:余锦婷

初审:张辉

复审:康德飞

终审:王林格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北区科技园2号楼 邮编:510640

2019©华南理工大学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

技术支持 维程互联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