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回答已知问题到自提并回答未知问题,从未知小问题到大问题,并跳出框架想问题”——田中群院士
6月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田中群院士受邀到访华南理工大学,与华园师生探讨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中关于催组装及其研究框架的交叉前沿进展。前沿软物质学院程正迪院士出席活动并致辞。
程正迪院士致辞向与会师生介绍田中群院士。
田中群院士作学术报告。
“我们能推动化学自组装走多远?”“如何构建新功能材料与器件和揭示复杂生命体系?”“是否有必要将分子组装分为自组装和助组装二大类?”“助组装的最大突破口在哪里——向催化学习?”“分类开发系列高效/高选择性的催组装体系,谁更重要?”……田中群院士在一小时讲座中,先后抛出14个问题,以问题驱动思考,拓展深化专业知识,带领与会师生领略分子催组装的奥妙。
“催组装指的是通过加入一类称为‘催组剂’的物质,加速组装过程或者协助组装基元选择合适的组装路径而获得目标组装体;催组剂在组装前后不发生变化,也不存在于最后的组装体中。相较于自组装和其他助组装手段,催组装具有更高效和高度可控的特点,并已在器件制造、分子计算、传感检测等领域广泛应用。”田中群院士分享了氨基酸、核酸、多肽、核小体等生物分子为主要基元的不同层级的催组装体系特点,以及其特有的表征技术和模拟方法。
互动答疑环节
逾120名师生参加本场院士大讲堂,互动环节华园师生结合各自在研课题与田中群院士深入交流,抓住这次与院士面对面的提问机会,分析难点探讨解题思路。田中群院士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讲授风格和耐心解答,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让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程正迪院士向田中群院士赠送华南理工大学纪念品。
附:田中群院士简介
田中群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82年本科毕业后通过国家教委考试,于1983年前往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师从英国皇家学会院士M. Fleischmann教授,1987年获博士学位后即回到厦门大学做博士后,参加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1991年底被破格提升为教授。199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创新群体基金,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国际电化学会主席。现任厦门大学工程技术学部主任。
主要从事表面(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谱学电化学、能源化学和分子组装等方面的研究。从实验上和理论上深入研究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及其应用,基本解决了SERS领域长期未决的应用瓶颈问题;发展电化学拉曼光谱的实验及理论研究方法和建立有关联用技术和产品,揭示各类界面电化学结构问题;针对分子自组装体系,提出催组装新概念和理论框架等。1999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12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法拉弟奖章,2013年被南安普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并获国际电化学会Tacussel奖。2015年获法国科学院和法国研究院授予法中成就奖,2015年获得日本日立公司光谱学创新奖,2017年获美国化学会光谱分析奖,2018年获中国光谱成就奖,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现任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Chem. Soc. Rev.和《中国科学-化学》副主编及J. Am. Chem. Soc., Chem. Sci., Chem., Matter, NSR等十五个国际刊物的顾问编委。
图文/编辑:余锦婷
初审:王宇
复审:康德飞
终审:王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