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论坛 | 三位青年学者来院分享软光电子器件、固态电解质、生物矿化等方面的科研进展
学术交流
海青论坛 | 三位青年学者来院分享软光电子器件、固态电解质、生物矿化等方面的科研进展
发布时间:2018-05-22        浏览次数:1460

521日,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举行了“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江新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黄明俊博士、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邹朝勇博士分别以“Soft optoelectronic devices with structural and material designs”、“Fluorinated Aryl Sulfonimide Tagged (FAST) salts: modular synthesis and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for battery applications”和“Biomineralization from chemistry to biology”为主题分享相关科研的最新进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江新博士(左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黄明俊博士(中间)、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邹朝勇博士(右一)

  “柔性可伸展的电子器件正在作为一种新型的设备而出现,它们与刚性的电子装置相比具有超高的顺应性,可以适应各种要求的机械变形,例如扭曲、拉伸等” 王江新介绍,可伸缩电子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电子器件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对机械性能和本身电子器件特性的双重要求,开发可拉伸设备的技术挑战也变得更加难以解决。随即,王江新介绍了可拉伸的光电器件,包括可拉伸光电探测器和可拉伸电致发光器件,以及开发新结构和材料的策略。

  固态电解质在潜在安全稳定的大容量储能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黄明俊认为,锂(三氟甲磺酰基)酰亚胺(LiPFSI)由于其溶解性和优异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而被广泛用作锂源,特别是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不幸的是,化学惰性的LITFSI不能容易地改性,其次TFSI的化学修饰常常侵蚀其有利的性能。为此,黄明俊发明研究了一类新的模块化TFSI类似物——氟化芳基磺酰胺标签(FAST),它是一种源自连续的亲核芳香取代(SNAR)反应的全氟芳磺酰亚胺。实验研究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被用来评估电化学氧化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离子解离度的快速盐作为其结构的函数,快速盐提供了一个用于访问功能磺酰胺的平台,而不牺牲TFSI的有利性能。

邹朝勇介绍,生物矿化是活生物体产生矿物质的过程,通过非晶态碳酸钙(ACC)的非晶相形成稳定的矿物已被证明是生物体在广泛范围内共享的特性。然而,ACC的形成机理和结晶途径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液-液相分离已被认为是直接从溶解的离子成核和生长的替代途径,但碳酸钙溶液的相行为尚不清楚。其实,影响ACC稳定性和结晶途径的因素很多,但其机理还不清楚。随即,邹朝勇讨论了合成碳酸钙的结晶途径,为了了解生物体如何控制生物矿物的形成,利用切削刃工具-聚焦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FIBSEM)来可视化矿物、胶原和细胞之间的三维关系。

研究院相关领导和老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和报告会。

 研究院相关领导和老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和报告会,对三位学者详细介绍了研究院建设情况,以增进来访学者对研究院的认识。其间,研究院师生就相关问题与青年学者积极互动,良好的交流氛围也增进了研究院对学者的认识。而这个相互了解的过程,也正是人才引进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图文/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附:报告人简介

  王江新博士于2010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于2015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5-至今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柔性光电器件,柔性透明电极,可拉伸性传感器的新型材料及应用的发展研究。在柔性电子器件,智能传感器等方面申请专利5项,发表论著30余篇,其中包括Adv. Mater., Mater. Today, Acc. Chem. Res., Adv. Energy Mater., ACS Nano等国际期刊。论文总引用1500余次,H因子22

黄明俊博士于2010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5年于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研究基于倍半硅氧烷的新型杂化高分子和超分子的设计及其在本体状态的自组装结构。2016年至今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及机械工程系做博士后,期间从事锂离子电池和锂氧电池的高分子固态电解质研究。相关工作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4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顶级学术期刊如Scie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Energy Environ. Sci., ACS Nano等发表研究论文。

邹朝勇博士分别于2010年和2013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9-20169月,在马克思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生物材料部门和柏林工业大学学习,获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最优等);20169月至今继续在马克思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生物材料部门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矿化,包括磷酸钙及碳酸钙等生物无机材料的化学合成,结晶和热稳定性研究以及使用冷冻切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生物体内矿物形成过程。迄今在国际核心期刊,如Chem. Mater., Small, J. Mater. Chem., Advanced Materails Interfaces等上发表14篇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7篇。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北区科技园2号楼 邮编:510640

2019©华南理工大学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

技术支持 维程互联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