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举行了“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邀请到四位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分别是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张睿博士、美国阿克伦大学的谢廷正博士、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孙桃林博士,以及美国麻省理工的唐雯博士。
张睿博士(左上)、谢廷正博士(右上)、孙桃林博士(左下)、唐雯博士(右下)作报告
四位博士分别作了题为“Microscopic Theories of Cooperative Activated Dynamics in Complex Glass-Forming Soft Materials”、“The Art of Fabricating Giant Unimolecules based on Simple Building Blocks”、“Bulk Energy Dissipation Mechanism for the Fracture of Tough and Self-Healing Polyampholyte Hydrogels”以及“pH-Responsive Polymeric Microspheres for Micronutrients Fortification”的学术报告,主要介绍了他们在博士和博士后工作期间的科研工作,并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问题进行互动交流。研究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
据悉,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年11月首次启动,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图文/通讯员 董学会 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编辑/许颖)
附:报告人简介
张睿博士于2003年在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物理系获得硕士学位;2011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并荣获Racheff-Intel杰出研究奖;2011-2013年和2013年至今先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和UIUC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从事于发展和应用统计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来研究高分子和胶体材料中的玻璃化动力学、自组装现象以及仿生行为。在Phys. Rev. Lett., Angew. Chem. Int. Ed., Macromolecules, Soft Matter等软物质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包括第一/通讯作者论文共10篇。
谢廷正博士于2006年在河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2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至今在美国阿克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超分子自组装化学的研究。在三维超分子多面体的组装,人工分子机器的设计合成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曾设计组装出世界上最大的三维人工超分子。是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化学主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
孙桃林博士于2006年7月在江南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13年9月在日本北海道大学高分子材料系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北海道大学先端生命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0月-至今在北海道大学先端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特聘助理教授一职。孙桃林博士长期从事于仿生生物体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特性研究。在高分子软物质水凝胶的结构设计、强度分析、自修复和破坏机理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共发表论文23篇和专利两项。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Macromolecules, Soft Matter 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共发表文章9篇,并在重要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
唐雯博士,麻省理工学院Robert S. Langer教授组博士后研究员。2008年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士学位。2014年获美国Akron大学高分子科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具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表征以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环境响应的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表征、以及其所形成的微米或纳米颗粒在药物缓释或者定点释放中的应用。至今在J. Am. Chem. Soc., Biomacromolecules, Chem. Soc. Rev.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