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做报告青年学者
论坛期间,谢(铃木)晓晨博士做了题为“Hierarchical structural correlation in materials in liquid crystalline states”的报告,讨论了一类新型液晶分子的电学、光学以及力学特性;郭子豪博士做了题为“Janus Bottlebrush Block Copolymers : A Universal Strategy Enabling Access to Ultra-Small Feature Size Phase Separation”的报告,介绍了一种制备具有超窄特征尺寸的纳米结构的普适方法;张鹏博士做了题为“Advancing the Applications of Polymer-Nanoparticle Hybrid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 by Molecular Design and Processing Manipulation”的报告,介绍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应用。边鑫博士做了题为“Multiscale Physics and Modeling of Complex fluids” 的报告,介绍了复杂流体的多尺度物理行为。史星伟博士介绍了新型纤维素复合材料的构筑和应用研究。黄才利博士做了题为“Structuring liquids with nanoparticle surfactants” 的报告,介绍了一种通过纳米粒子在相界面的拥挤行为来稳定流体的方法。王维钰博士做了题为“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Polymers Synthesized by Living Anionic Polymerization” 的报告,介绍了活性阴离子聚合的发展与应用。
论坛结束后,到访的优秀青年学者受邀参观软物质研究院新建大楼。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增进了海外青年对华南理工大学和软物质研究院的认识与了解,为软物质研究院进一步引进高端海外人才与深入的国际化合作打下基础。(图/文 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谢(铃木)暁晨博士分别于2010年,2011年和2014年在东京工业大学物理工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日立高科技公司,担任副主任科研人员,对next-generation DNA sequencer进行了实用性的科研开发。2015 年 9 月于日本著名国家基础研究机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CEMS以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身份展开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并在 2016 年以后成功地获得日学术振兴会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著名青年项目Special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Program等日本国内著名的科研项目。围绕软物质(特别是针对液晶状态的物质)微观及宏观之间的构造,拓扑缺陷与配向 等物理性质的理解,以及功能化与应用设备实用化这一主题展开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 Phy. Rev. Lett., Adv. Mater., Appl. Phy. Lett., Phy. Rev. E, J. Mater, Chem., Opt. Mat. Express 等国际期刊。其中第一作者论文 12 篇;专利三项(美国专利一项,日本专利两项)。并于日本液晶学会获得了有荣誉性的 2016 年度青年奖励奖。由于攻博期间的突出表现,申请人分别在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各提前毕业半年(两阶段共提前毕业 1 年)。目前,申请人的论文已被引用(被他引)279 余次,H 因子 10;并在重要国际会议受邀请作报告。
郭子豪博士于2008年在南开大学化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6月至今在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其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共轭小分子/高分子光电材料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有机共轭多孔材料合成及表征,复杂高分子结构的合成,bottlebrush型高分子自组装性质的研究。至今在Chem. Commun., Chem. Sci., Org.Lett.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11篇论文(3篇在投)以及专利1项。
张鹏,现就职于德国莱布尼茨新材料所。于2006年和2009年在四川大学高分子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2月-2015年9月德国电子同步辐射中心小角散射线站博士后/线站科学家(从事线站开发,维护及用户技术支持)。2015年10月至今在德国莱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兴趣包括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探索高分子纳米杂化材料的“加工-结构-性能”关系,原位检测高分子﹑胶体及离子液体中超分子结构的形成过程,理解和利用材料的软物质行为构筑新型电子材料。已发表SCI论文26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11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8次。
边鑫,2008年11月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计算流体力攻读博士学位,科研旅程正式开启。之后于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任博士后三年,期间分别赴美国特拉华大学化工系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进行短期访问,并建立合作关系。科研工作正如名副其实的跨学科范畴,涉及计算数学,高性能计算,流体力学,软物质物理,生物物理,及化工工程处理等领域。其研究多学科性可见证于19篇国际主流期刊,如J. Comput. Phys.; Phys. Rev. E; J. Chem. Phys.; Phys. Fluid; Biophysics; Soft Matter; J. Non-Newtonian Fluid. Mech.等。还带队主写了关于软物质中布朗运动的综述评审,并发表于Soft Matter上。他被国际会议和研究所邀请报告10余次和国际会议贡献报告20余次。在德国期间工作由德国自然基金支助;在美国期间工作由美国能源部支助。他的科研工作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当期的期刊封面,并被多处新闻报道(如https://news.brown.edu/articles/2017/07/sicklecell)。另外他的Google Scholar引用数从2012年开始记大概为250次,并以每年100余次数增加。
史星伟博士于2012年获得武汉大学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分别于2013年-2014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农业食品学院 和2014年 –至今在Alberta大学化学材料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专注于天然高分子材料、表面科学、和电化学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在本专业国际著名杂志上 (Macromolecules, Biomacromolecul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soft matter,等) 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
黄才利,男,1987年04月出生,2010年、201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分别获得化学学士学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2013年9月-2015年3月,在美国麻省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生学习;2015年6月至今,在美国麻省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专注于纳米粒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组装研究以及液体的结构化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 Nanotech., Adv. Mater.等8篇。
王维钰,男,2011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之后与2015年获得美国田纳西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与2016年进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高分子的可控聚合以及发展氘代高分子的合成方法。作为项目发起人,领导来自六个研究所的14位研究员开发可用于轮胎和运动器材的“新型耐高温热塑性弹性体”。全面负责该新型材料的合成,表征与机械性能检测。参与与美国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的技术研讨并获得10万美元科研经费。作为主要研究员,开发了一种水溶性环保乳液聚合配方,可有效降低“Superelastomer TM”超级弹性体的生产成本并获得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10万美元研究经费。相关专利已经授权于美国润翁公司(ZEON Chemicals L.P.)并用于生产非乳胶类橡胶的生产。该项研究获得田纳西大学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