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握手——95年前华工人与世博会的历史邂逅

发布时间:2010-10-13浏览次数:521

   在中国2010年上海第41届世博会上,华工建筑设计成绩斐然。与本届世博会的深度交往,成就了华工与之深情的历史握手。
    这是华工与世博会的第一次握手吗?
    不是。这是第二次。
    真有第一次?
    有。
    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华工前辈与之邂逅,缔造了第一次握手的历史情缘。
这不是天荒夜谈吧?
    不是。
    且容一一道来。
  1989年12月29日星期四晚上,我在校图书馆老馆4楼418过刊贮藏室,凌空立在两木质期刊架边上,头顶离天花板不逾一拳之距,正半倚于墙翻检过刊。摩挲着一册装帧精美的私立岭南大学绿面黑书脊过刊《新建设》合订本,思忖着眼前一篇发表于60年前的《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概要》(以下称《概要》)文章内容。它刊于广东省民国政府建设厅主办的期刊《新建设》工业号1929年12月第6期上,由时任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叶家俊撰文。当时,我倾心于梳理这所学校与华工的关系,以笔记下研究要点,而对文中所涉及的该校前身广东工艺局与世博会的历史交往并不在意。
自始,在对政府档案、社会历史文献长年查考、采信与思辨研究的基础上,华工与工业专门学校的“血缘”关系,最终于12年后的2001年6月得以裁断。
  因为:1951年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13次政务会议批准《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方案的第八项确定在广州区,“将中山大学的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的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及广东工业专科学校合并成为独立的工学院”的计划。上述4院校也就成为华南工学院命名、组建办学的基础院校,即4个基本办学源头。
  又因为,据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12月出版的政协广州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所辑《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第143-144页表述,工专前身可上溯到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以及广东工艺局。后者,是由晚清政府广东劝业道于宣统二年七月,即1910年8月所创办的教育机构。
  “血缘”关系确定后,特别是2002年12月初,我国成功获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办权后,我对工艺局与世博会的交往史渐生兴趣。闲暇之余,不时琢磨着《概要》记录交往史所用的28个字的完整与准确含义,“把玩”着其中一些字眼,久久不能释怀。
  直到今年的9月,由于相关史料的逐渐积累,才总算明悟初开,从中得知:
国内近代工业教育直至工程教育,起步于清末迄辛亥革命时期。光绪二十六年至宣统二年间,即1899-1910年间,根据清政府之令,各省及部分县先后创设工艺局,以农工商部的工艺局为范例进行管理与经营。到1911年,各省共设工艺局389处。
  工艺局推行技艺教育,属清朝颁行的癸卯学制辅系列里的实业教育系列,即工业技术教育的初、中、高3层次里最为基础的初等教育,艺徒、中等工业、高等工业3种学堂里最为普通的艺徒学习场所。1913年民国政府在完善清末癸丑学制的基础上,颁行壬子•癸丑学制。新制对原旧制关于工艺局以培养普通工人及熟练工人为目标的规定,予以保留,以期适应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中叶国内近代工业化的步伐。
辛亥革命后,近代产业、近代教育,比晚清有了较快发展。
  譬如,上世纪初广州已是文化与实业教育水平较高的少数城市之一,因其作为国内重要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工商业、中外文化的交流,已于内地先行一步。
  社会经济建设是此时粤省工艺局教育事业发展的外在动力。
  1983年《学术研究》第4期载丘捷《辛亥革命前资本主义在广东的发展》文,该文引述农工商部的1912年统计称:当时广东有工厂2 426家,设于1911年之前的有2 212家,以动力设备生产的有136家,共拥有动力4 566匹马力。粤省工厂数与动力使用数,均为全国之首。其中的机器制造业,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织造、器具等手工业的稳定发展,从装备上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务实致用,兴利增财,向为岭南特色。因而,辛亥革命后上述领先一步的趋势,在一个时期内还有所加快,多个行业都需要适合人才。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的1979年版缩印本《辞海》第504页,对“工艺局”词条的释义是:“清末官办或官督商办的手工业工场。农工商部工艺局和北洋工艺局规模较大。前者创立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设织、绣、染、木、皮、纸、藤、提花、料工、画漆、铁工、电镀等十二工科,雇工师、工匠教工徒习艺生产……各省、县亦设有工艺局,但名称不一,有称工艺厂或工艺所者,主要为官办或由官绅投资经营。”
  查北京中华书局于1962年出版、中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丛书第四种《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可知:
  清末京都农工商部的工艺局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即1902年6月。初设工厂10余间。先是收留无业游民为徒,继而招考16岁至22岁之间的生徒;聘募国内外技师。设局收艺徒之意,一则为鼓励商民创兴制造,开学堂研新法,以繁荣工业;二则为抵制洋货,以挽利权;三则所属工种分科教习,传授技艺。同时,附设讲堂,授以普通教育。生徒毕业后,或留用或准其聘往它处授艺。其为安置贫民、穷人、无业游民以及罪犯就业,寓养于教,开通民智,造就工徒,以图稳定社会;四则作为各省学习之表率,以利推广。
  该局所设诸项课程如织工科的洋毛巾、斗斜布两项,藤工、木工两科各置的华式、洋式两项等,“多系京中未有之艺事”。“募致外洋外省专门工师来京”教习艺徒者,有广东及日本籍。可见此时广东在近代工业技术教育方面之盛
  1913年农林部与工商部合并为农商部,后者继续工艺局事务。
  广东工艺局的办学情况也大体如此。
  前述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里,所摘引《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78卷之实业一,其中之11 247页载文道:清末宣统三年,即1911年,两广总督张鸣岐曾向清廷奏筹办农林工艺略称:“粤省……自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注:即1908-1909年)年底止……工艺一项,除工艺局由道筹设外,据各属报设者,工艺局厂公司二十六处,工艺传习所四处,工业会社三处,学堂五处……臣到任后,察看情形,财政则异常困难,人民则相习游惰,自非先议禁赌,无以入手。而欲实行禁赌,又非广兴实业,无以为善后之计。前已饬行工艺局内筹设家族工艺传习所,并通饬各属择地筹款延聘技师,赶设家族工艺厂,用资教养免流匪僻。”
北京中华书局于1985年出版的影印本《清实录》,其第六十册之第787-788页载文道:宣统二年十月,即1910年11月,广州将军兼署两广总督增祺等曾奏称:“所陈三事……一为振兴工艺局厂,现就增步制造旧厂改建工艺局,并办家族工艺厂,附设该局之内。”
  期间,办学筚路蓝缕,艰苦备尝。
  前任校长黄强于民国七年一月,即1918年1月呈请省长公署筹办附设工业学校,溯及工艺局早期办学过程发出慨叹:“查敝局创办宗旨,原欲为普通工艺模范,预备振兴全省各县工艺局及家族工艺厂,规模宏大,筹划周详。法至良意至善也。不幸,办理未臻完备,变故迭复纷乘。中经水灾,继遭兵燹,库款奇绌,饬令暂停。”
他革故拓荒办学,自省兼求全,故而出言偏苛:“敝局开办已阅十稔,教育、实习向皆一致(直)进行,惟成绩甚微,未获广收实效。”。
  但,毕竟省工艺局每月教育事业维持费4千多元,全年各种费用达5万元之多;且借才于异域,教习艺徒的工师聘自东洋的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生。因此工艺局事业还是得到发展的。
  11年后的续任校长叶家俊对草创期省工艺局成绩,持论洒脱较平正。

  其于《概要》中道:“当时设立织染、化学、美术、陶器四科,招收艺徒准定五百名,所出成绩品,尚受社会欢迎。辛亥年粤省光复时停办,民国元年奉令赓续办理,并改定科目为织工、染色、藤器、木工等科,加国文、算术。”。
  限于史料不足,尚不知彼时所改定科目具体所学。但据198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汤国良所主编的《广州工业40年》一书,在溯及广州传统工业中称:清末与辛亥年间的织工包括丝绸、缎锦、土布、花边织带等的织造,藤器包括以藤编织的各种器皿、家具,木工包括船、帆蓬桨橹、家具木器等的制造。故而推断上述4科目所涉及的都为粤省技艺精湛、品种繁多的强项。
  事实也如此。课程改革后,教学局面进一步打开,成绩显现。
  1915年2月有31国参展的第十五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于美国旧金山开幕。
  为促成国内踊跃参展,袁世凯主政的北洋政府(1912.2-1916.6)设立巴拿马赛会事务筹备局,发布《办理各处赴美赛会人员奖励章程》。该章程规定:“凡各处办理出品人员,征集出品赴美,能得到美国大奖章三种以上,由本部呈报农商部转呈大总统分别核给各等勋章,能得金牌十种以上,或银牌二十种以上、铜牌四十种以上,或奖状五十种以上者,由本局呈请农商部分别给各项褒奖,以示奖励”。1914年冬我国展品以海轮代步,远涉重洋赴会。
该会展品20多万件。其中,陈列于教育、工艺及制造、矿物、交通、农业、美术、文艺及中国国家馆等9馆的4千余件展品,就选自国内18省10多万份征集品之中,以期反映我当时最高水准。
  大会设大奖、名誉优、金牌、银牌、铜牌等5类奖章及奖词共6种奖项,500人组成的评审机构,评定并颁发奖章20 344个,奖词25 527份。我获大奖64个、名誉优74个、金258个、银337个、铜258个、奖词227份,共计约1 200个(份)。
  以产品促销为主的这届博览会,奖牌颁发量似有泛滥之嫌,但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供展方在相关方面的技艺与制作水准。
  由教育部汇集于教育馆的展品中,粤省工艺局学生作品脱颖而出获银奖。
  2009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俞力主编的《历史的回眸——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故事》,书中第61页载有我国在教育馆所获奖项与数量:大奖4个,名誉优22个,金40个,银18个,铜12个,奖词9份;第191页附录“1915年巴拿马赛会华人出品得奖揭晓”栏目下,即载有教育馆银牌奖章授予单位广东工艺局之名。与我同时得奖、后发展为大学者数量不多,瞥见有浙江甲种工业学校(奖词,今浙江大学前身之一)、直隶农学院(铜,今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学校(金,今北京师范大学)以及清华学校(大奖,今清华大学)等。
  我们是获了奖的。至于是织工、染色、藤器、木工里何种作品获奖,银奖数量几何,占我国教育类银奖项比例,农商部褒奖所给等级诸细节,至今都阙如待补。
  或许,我得给叶校长修书一封,请其补入?因他惜字如金。君不见其《概要》中就那么一句:“其时美国巴拿马赛会,本局各科出品,曾与其选,并蒙农商部给予奖章。”.
  区区28字统摄历史,情状意简,直教我释读竟用数年。事已至此,我大概只好释然了。
  末了,有一题外话,似可一说。
  清末工艺局,兼顾“维稳”任务。你看,招无业游民与贫民、纳所谓轻罪人犯入学念书做工,岂不有点像是上世纪50-80年代的工读学校吗?工艺局作为华工办学一支脉,华工“出身”竟如此,不就显得“低微”了吗?
  我倒不这样认为。
  出身与禀赋厚薄、才能分殊无关,与贵贱向不可共语。个人对于家庭出身本无可选择,学校亦然,无须讳避或遮掩。
  在广东工艺局办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卓然独立,虽无贵族之胄,却有显赫事功。
其与后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中的一批学生,先后领导广东五四运动、投身创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参与领导广东工农青年运动,进而在斗争中涌现出以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张善铭、黄学增、邹师贞、周文雍、黄居仁、雷永铨、黄国梁等为代表的英雄群体,推动和改变历史。
  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创立于1920年8月,广东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春。1920年8月即有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张善铭等首批青年团团员,1921年春即有上述阮、刘、周、张等首批共产党员,学校于同期便有党团支部。
当今,一所高校的党团建设史,能有幸地分别与中共建党史、建团史一道跨入89年与90年的台阶,于国内高校中,除北大之外,可能不会有第三所;于广东省内高校中,除我校之外便没有第二所。
  2009年9月阮啸仙、周文雍两校友还入选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列。一所高校能有两校友入选,这样罕有的政治荣誉,于广东省内高校中,除我校之外未有第二所,于国内高校中,也不多见。
以上,俱为我校之幸。
  客观地看,粤省工艺局于辛亥革命后,并无因循度日,所招学生成分也非如前泥沙俱下。
如广东始兴县学童张发奎,1910年14岁时由亲属送入这所学堂学习染织技术,1912年3月转学于黄埔陆军小学堂;也习染织之艺的同窗海南青年陈策,是在参加地方辛亥革命后,于1911年由组织介绍入学的,数月后他再被介绍改读省立海军学校。两人后来成为国民党军中既反共又抗日的著名人物。
  环顾外地一些学校,也非龙种再世。
  如现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所在母校河北工业大学,即发轫于1902年(一说为1903年)的“直隶工艺局”。其间先后为高等工业学堂、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河北省立工学院,后又与他校合并为天津大学;1958年河北工学院重建,后再易名为河北工业大学等等。它到现在衍变为一所全国“211工程”重点大学。
  理性地观照社会沧桑变化,审度社会现实,仍可道:英雄莫问出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校史研究所(原档案馆馆长)  陈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