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时间:2021-05-19
近日,我院2020年度国家社科项目开题报告会在204会议室顺利举行。会议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倪星教授、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江中孝总编辑、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史传林教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黄冬娅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文彬教授5位专家为开题报告会答辩委员会专家。会议由李胜会副院长主持,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李鹏飞出席会议。
会议首先由李胜会副院长致辞,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学院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他表示,此次开题报告会对我院人文社科工作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他希望各课题负责人和科研人员把握好机遇,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从中汲取智慧,争取多出高水平成果,为加快学院科研工作与主流学科体系接轨做出更大的贡献。
接着,每位项目负责人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总体研究路线、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计划等方面依次汇报,答辩专家在研究重点聚焦、研究思路合理性、研究操作可行性、研究难点攻破等方面提出重要观点与建议,项目负责人认真聆听专家的点评,不时的与专家交流。
倪星教授代表专家组作会议总结。他高度评价本次开题报告会,认为我校、我院对课题申请与后续立项的支持以及各项服务令人印象深刻,各项目负责人的开题报告翔实充分,思路清晰,相信各课题组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一定能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课题。
社会科学处李鹏飞同志对各位专家不辞辛劳参与课题开题论证表示感谢,对老师们成功申报项目表示祝贺,随后解读了新修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并就今后科研工作者如何创新发展、顺利结题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注意项目研究的总体进度,合理安排时间,并时刻注意国家社科基金委最新的结题要求;二是要注意应用研究,把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百姓关切紧密结合;三是推进社科成果转化,尤其是应用型课题,可将成果投稿“一报三刊”,或提交相关政府部门做政策建议,一旦录用或采纳,可作为课题结项的重要参考因素。
最后李院长代表学院,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感谢,并表示本次开题报告会顺利举办,为课题组顺利进行后续研究做好了铺垫,我院将定期关注项目进展,及时做好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顺利完成项目研究目标。
图文:林杰
初审:李胜会
复审:周勤
发布:李亦祥
附:
《我国网络空间内容风险治理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构建我国网络空间内容风险治理体系,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课题围绕我国网络空间内容风险治理体系与评价,从网络空间内容风险的表现、形成机理与国内外治理现状入手,然后从理论层面运用协同治理理论探讨我国网络空间内容风险治理模式与治理机制;从实践层面对网络内容风险预警机制、治理规制、监管方式等方面探讨网络空间内容风险治理的路径;最后对网络空间内容风险治理绩效进行评价,提出优化对策。
《地方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扩张”与“紧缩”分化发展的机理及对策研究》:本课题将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为研究对象。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救助制度,“低保”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解决贫困问题、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各地“低保”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本课题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低保”政策的发展态势及其背后逻辑。如何在地方财政分权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确保各地社会政策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致力于为此现实难题找到答案,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
《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下区域发展不平衡机理及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为主的规划管控体系,从用地指标分配到空间边界划定,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别化的国土空间管制强度。管制强化地区与弱化地区分别承受了多大的管制强度?差异化的国土空间管制强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现有的耕地指标交易政策和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是否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以上是《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下区域发展不平衡机理及协调发展路径研究》项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机制研究》:随着风险社会的降临,重大突发事件越来越频繁地爆发出来。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社会组织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具体案例中可以清晰地发现,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开募捐不规范、慈善资源配置能力弱、志愿服务不够专业、自主性不强等。如何让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变得更加有效率,已经成为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本课题以“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机制”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包括: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动力机制;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实施机制;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保障机制。
《政治传播视域下公众反腐败认知度影响机制研究》: 该课题以反腐败宣传信息对社会公众反腐败认知度和认可度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政治传播视域下的传播框架理论以及认知-情绪评价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实验研究,以反腐败信息文本和评论文本为素材,对反腐败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题分布和文本特征,主体的话语构建和认知-情绪反应,传播网络路径和工具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本课题研究目标为衡量评价和优化我国反腐倡廉宣传工作成效,推进反腐倡廉社会参与,巩固反腐败压倒性态势。
《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关系合同治理研究》:政府购买服务已成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重要方式。201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的举措之一。然而,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仍面临很多严峻的问题,比如逆向外包、内部化购买、供需适配偏差、绩效痕迹主义、市场竞争不足、官僚式外包。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是一种基于合同的交易行为,而合同是不会自我执行的,需要加以治理。合同治理一般包括正式合同治理与关系合同治理,均对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绩效有着重要影响。不同于现有研究对正式合同治理的关注,本课题以“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关系合同治理”为研究对象。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中的信息不对称与社会情绪治理研究》:该课题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为研究对象,具体以非对称信息情境下的社会情绪消极化理论框架为研究视角,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为典型个案,结合纵向与横向经验比较,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的生成演化机理、风险结构及治理工具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旨在为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治理知识体系、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探索。
《社区社会资本对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机理与对策研究》:近年来,在流动人口总体规模趋降之时,数量持续上升的流动老年人成为新时代人口研究的重点人群,而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与普通老年人相比,流动老年人承受着来自生理机能衰退、社会角色转变和城市适应困难的三重压力。移居新城市后的社区是流动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实现城市融入的着力点,最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户籍制度仍在深化改革的情况下,形成于居民共同生活的社区社会资本,为促进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了一种更具整合性和包容性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