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时间:2018-05-14
2018年4月24日上午10时,公管大讲堂第七十四讲暨“华南土地论坛”第六期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07室顺利举行。此次受邀作报告的是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效顺教授,报告主题为“土地非农化与城市扩张调控管理”。此次报告由土地资源管理系主任朱一中教授主持,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邬智以及学院部分师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
李教授紧紧围绕主题,以“一个方向、两条主线、三个阶段”的分析框架,展开此次报告。“一个方向”是指如何调控城市土地扩张;“两条主线”是指经济主线和生态主线;“三个阶段”包括保护理念研究、平面空间研究、立体空间研究阶段,从学生时代探索至今,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3年,足以见李教授在土地非农化与城市扩张调控管理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
(一)保护理念:经济理论和数量探索
报告的第一部分为“保护理念:经济理论和数量探索”,同时也是李教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时期的研究方向,研究的时间跨度为五年。针对这部分的研究报告,李教授首先从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农化现象切入,引出其恩师曲福田教授关于城市扩张中农地损失的经济学解释,即代价性损失和过渡性损失;其次李教授提出了城市扩张中土地非农化的三个保护理念: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环境改善;最后,李教授基于以上理念得出三种不同城市发展水平阶段的耕地保护目标,分别为理想保护目标、适度保护目标和消极保护目标。
(二)平面空间:空间调控和生态效应
报告的第二部分为“平面空间:空间调控和生态效应”,同时也是李教授在博士后访学期间的研究方向,研究的时间跨度同样为五年。李教授表示城市扩张中土地非农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世界上较为普遍的解决方法是市场选择。而国内的土地非农化具有两个独特性:第一个是城市土地扩张对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第二是城市土地扩张过程中,碳收支失衡,整体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主要通过规划的手段进行空间管制。针对报告第一部分所提出的三种耕地保护目标,李教授结合空间的地价分布规律和碳排放分析,提出我国城市扩张存在理想、适度和极限三大规划边界。在随后的探索中,李教授发现其之前提出的规划边界仅适合研究单个城市,于是在对地价进行修正后,又提出了多中心城市规划理论的改进模型。之后,李教授还现场演示了他们团队研发的“城市空间演化及其调控边界分析”平台,该平台收集和整理了多个城市历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可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可视化信息资料。
(三)立体空间:矿地统筹和力学分析
报告的第三部分为“立体空间:矿地统筹和力学分析”,第三个阶段为国土空间优化的研究阶段,从2015年开始研究至今。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李教授认为城市土地的扩张边界也需要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进行研究和探索。在这个部分,李教授向我们讲述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济宁市国土空间地上下立体冲突倒逼研究的案例,李教授以此来说明当城市地下空间存在可开发的矿产资源时,如何平衡地下开发与地表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该案例的调控方法还申请了专利;第二个案例是淮海经济区城市群的土地扩张力学机制的案例,在该案例中,李教授发现城市扩张具有力学惯性,他通过分析扩张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力学要素,建立起了由个体向城市群改变的力学分析框架。最后李教授分享了其与美国Alain教授的交流,Alain教授指出城市扩张治理模式是由规划师、利益相关者和地方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公共治理与民主决策,李教授认同Alain教授的观点,但同时认为中国当前的城市扩张还存在政府过多干预的现象。
在报告的最后,李教授献上了一首原创的小诗来表达其十余年扎根于城市土地扩张调控研究的所感所想。讲座结束之后,李教授与我院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李教授此次带来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或者研究视角等方面,都给与会师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李教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其在土地非农化与城市扩张调控管理研究领域的深耕不缀、累累硕果。此次讲座,无论是从学术水平的提升、研究视角的拓展,还是从治学研究态度的培养等,都让与会师生们受益匪浅。
(文/张梦婕 图/廖清云 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