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孙一民:可持续性建筑,缺乏前端研究
发布时间:2012-04-22
        2012-04-19 上午 11:05:21 来源:广东建设报
        孙一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建筑分会理事。
        “就可持续建筑而言,对于设计层面的研究遭到严重忽视。”作为国内著名建筑师,孙一民不仅在建筑实践方面留下了大量可圈可点的大型体育建筑,更是在理论研究方面有着颇多经历与成果。
        日前,记者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孙一民。就当前低碳建筑成风的局面,孙一民坦言,在现有标准及规范尚未清洗的情况下,自己对于低碳建筑一事,仍持观察态度。“跟着国外标准走,并不能完全解决自己本地的问题,反而容易步入误区。”因此,孙一民一直以来的理论研究与建筑实践,仍一以贯之的是可持续建筑,“其实,可持续建筑就包含了‘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的理念。”
既有节能决策,缺现实依据
        两会结束,风雨不止。但是,相较于2011年两会期间及之后的“低碳”热潮,2012年两会的“低碳”潮流显然冷淡了许多,无论两会代表的提案,还是政府工作报告,对此都显然处于更理性的状态中。
        其实,这样的一种局面,也不难理解。业内人士就曾指出,就国内目前而言,低碳尚处于理念状态,并无一清晰明确的系统化指标体系被制定,也因此,在实践层面上便显得真伪难辨、妍媸不识。
对于低碳建筑一事而言,亦不例外,不仅缺乏系统化的指导标准,也缺失对此的评价体系与工具,更遑论政策上的奖惩。
        “因此,对于低碳建筑,我们应该更为理性的去对待。就目前而言,低碳建筑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真正的低碳建筑,其所受限的因素也是颇多,因此盲目操作便会容易被误导。”孙一民指出,低碳建筑的实现必然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营运水平之上,其中不仅包括了高新技术与材料,而且与科学的项目管理也息息相关,“而就目前的国内水平而言,显然距此有着一段距离。”
        也因此,对于早已热炒在各界的“低碳”一词,孙一民采取了静观的态度———在别人纷纷热炒低碳建筑时,孙一民仍坚持长期以来所进行的可持续性建筑方面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决策与设计”便是孙一民目前与其团队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据孙一民介绍,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决策与设计”主要是为突破建筑研究以功能类型为主的局限,提高建筑规划布局的灵活机动性,注重研究社会化、产业化形势下的建筑功能配置及新的需求,为建设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就目前而言,国内在可持续性建筑方面虽然有较多尝试,无论是法律法规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的制定,还是绿色建筑的实践操作,但是,我们却发现一个很大的缺失,也即对于建筑前端的研究,包括立项以及设计等层面的研究。”据孙一民多年观察,可持续性建筑目前在国内的一个状况是,大家都在尝试,都在一线,但是很少有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在理论方面进行的研究,尤其是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两阶段的研究殊为鲜见。
        “其实就当前通行的节能标准来看,无不显示了这一点。”孙一民介绍,既有的节能标准是按照空调节能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一些被动式的自然通风、空间布局等并不见于既有的标准之中,“虽然,设备、材料以及技术的节能很重要,也很明显,但这一部分仅是属于后期的,对于节能而言并不足够。若是能做好前期项目研究和设计方法,那么,节能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那么,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在哪?“标准制定方在技术上不熟悉设计作业,而设计机构与人员本身却又只顾忙于自己的专业,致使标准与设计脱节,也即决策缺乏依据。”孙一民坦言,设计机构忙于业务,标准制定方疏于设计,便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过,孙一民又进一步指出,这样一种现象在建筑院校则有所规避,“建筑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既有实践人才,也有理论研究人才,二者可以很好的结合,实践为理论提供依据,理论研究出的成果又进一步促进实践的向前进步。
        而据孙一民透露,正在进行的“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决策与设计”项目中,便是力图在现代数字平台辅助下,突破建筑研究以功能类型为主的局限,从策划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入手,协调大型公共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提高其规划布局的灵活机动性,为建设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同时,在大型公建设计中,综合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探寻可持续的决策与设计理论,建立可持续评价体系指标体系。这些理论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提出,均很有意义和科学价值。
重视赛后利用,具可持续性
        2009年,继在北京奥运会大笔挥出几大力作之后,孙一民的设计妙笔又在华夏南端开始了生花,其中,就包括南沙体育馆。
         “作为亚运会武术比赛的主赛场,南沙体育馆应当能够体现出我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本体育馆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以恰当的建筑设计手法,体现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武学———“太极拳”及其阴阳学说的思想渊源,将组成体育馆的流线型外壳分成九个曲面单元,单元间片片层叠,并分为南北两组以比赛大厅圆心为中心呈螺旋放射状展开。“据孙一民对南沙体育馆的解释,其特殊的处理是为将单一的建筑体量一分为二,并以一种富有动感的方式将两者紧密联系,运用近似太极阴阳图的构成方式,用于隐喻中国传统武术的最高境界———“阴阳俱合,天人合一”。
        此外,孙一民进一步指出,在体育馆细部的处理上,更是结合广东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海洋文化的特征,同时还借鉴了富有肌理变化的“海螺”外壳作为造型设计的意向,通过屋面金属屋面的片片层叠处理及面层双曲面铝蜂窝板颜色不规则的深浅变化,力求创造出一种蕴含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态。
        “在体育建筑设计向多功能化、综合化发展的今天,竞技型体育场馆的多功能设计和赛后利用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像奥运会、亚运会这种大型综合性体育盛事,更加是将赛后利用的效率作为考察一座场馆设计成败的基本要素之一。南沙体育馆作为亚运比赛场馆仅仅是一个短期的需要,而其更主要的角色将是在赛后作为南沙城市中心区重要文体活动中心。“孙一民在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方面,愈见独到,据其介绍,南沙体育馆在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合理的前提下,以多功能性来适应赛时赛后不同需求的变化,并以此成为了在该项目功能设计中的重要出发点。
        据了解,南沙体育馆比赛场地所采用的运动木地板系统,在选用的技术指标上,采用了满足综合型体育馆的设计要求的系统。“该系统除了满足赛后以篮球比赛为主的要求外,也能通过在运动木地板上铺设相应的专用运动地胶,满足排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武术以及卡巴迪等大多数室内比赛项目的要求。”据孙一民介绍,比赛大厅的有效净空高度被控制在了15m左右,做到了既能满足各种比赛的的净空要求,又不会造成不必要的空间的浪费,更好的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此外,比赛大厅最富特色的设计之一还数横贯于比赛场地之上的面积近千平方米的S型采光天窗,该天窗采用了新型的热反射涂层及防UV涂层的漫反射U型中空聚碳酸酯采光板屋面系统,结合智能控制全遮蔽遮阳天幕卷帘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孙一民解释,该设计实现了比赛场地内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环境的转换:在非赛事期间,太阳光线能以漫射光的形式透过天窗系统,大部分热量同时被阻隔,既满足大部分活动的采光要求又不会产生眩光,为降低体育馆的能耗及运营成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南沙体育馆的比赛大厅设计,在满足亚运会比赛的极其严格要求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了赛后举办各种比赛和活动的需求,通过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场馆日后的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一民继续介绍到,在辅助用房的设计方面,尽可能预留了改造的空间,同时也考虑了设备使用上的灵活性,满足赛后使用的多种需求;在功能布局上,将热身馆、运动员餐厅、新闻媒体及部分赛事管理用房等分别设置在可相对独立的一角,且其空调系统等也是相对比赛大厅独立设置,可独立运行,方便了赛后改造成为独立对外开放的健身中心、会议中心等。
        南沙体育馆功能上的合理配置和对赛后利用的重视,为实现赛后体育场馆的自负盈亏、达到以馆养馆的目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成为了孙一民诸多可持续性建筑中的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