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期广州科普大讲坛 | 重视听觉关怀,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2020-09-23
文章来源:未知浏览次数:171

9月19日,广州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正式启动,为响应落实“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的主题号召,当天上午,一场以《重视听觉关怀,改善人居声环境》为主题的科普讲坛直播节目,作为本届广州市全国科普日线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大媒体直播间热烈开讲。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硕贤教授作为特邀主讲嘉宾,围绕建筑环境声学的相关内容向广大公民进行了接地气、全方位的介绍和讲述。通过吴院士生动的讲解,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声音与听觉的重要作用、噪音的危害、建筑声学设计等内容,而且让观众们意识到重视听觉关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可谓是一场内容丰富、“干货满满”的知识盛宴。


本次广州科普大讲坛第178期《重视听觉关怀,改善人居声环境》特别直播节目,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日报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中心、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等单位承办,在2020广州市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活动现场、触电新闻、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快互动、粤听、广州日报、新花城、新快报ZAKER、科普广州官方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做了同步直播。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听觉和声音







吴院士表示,人类的大脑是让我们能够区别于其他物种进行发声与识别的关键,它负责控制包括运气、喉部形状调整、声带松紧等一套复杂的发音器官正常工作,让我们能够发出和接收各种复杂与美妙的声音。


即使是作为跟人类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猿,也只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啼叫,而不能发出复杂的语言,更不可能发出像帕瓦罗蒂这样美妙的歌声。


早在人类发明文字来阅读和传授知识以前,就已经通过语言与音乐来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承,因此可以发现某些少数民族即使没有文字也能够通过歌谣来实现他们文化与历史的传承。也正是因为人类发明出了复杂的语言并赋予它深刻的含义,才实现了将个体经验通过语言传授给所属群体,才得以让整个群体的知识与经验不断积累丰富,才使得我们跟其他动物的进化拉开了距离。








噪音污染影响人身心健康,对人民的听觉关怀亟待加强







现代人居住的生活环境比过去要恶劣很多,声音对人的生活品质、工作效率、身心健康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其中噪声污染正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吴院士讲到,实际上安静的人居环境对创新型国家建立其实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人类的思维更多的是依靠脑中默念的语音流来进行思考,这就是所谓的聆听心声。


为什么我们学习、工作、钻研时候特别需要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正是因为我们需要聆听心声才能进入到深入思考状态,而当今人类无时无刻不处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喧闹”之中,人居环境越来越不安静,使得我们大脑思维不能够进行深远、透彻的思考,甚至深层次地影响了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进程。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通过研究也曾表示“噪声麻痹头脑,搅乱思维,扼杀思想”,由此可见噪声已成为危害人类塑造创造性思维的一大重要因素,噪声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在国际社会也已将噪声控制水平作为评判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所以如何控制噪声,保障公众能有一个健康安宁的环境,是摆在广大环境保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建筑的声学设计,将成为有效改善居住环境的有效途径







当今生活中,噪音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人类大部分的时间又都是在室内度过,所以要实现注重听觉关怀,首先要做好各类建筑室内的声环境设计。


据吴院士讲述,现在已有一种技术发明称为噪声地图,可以根据周围环境,准确预测城市里每栋建筑各层不同高度的不同时间段各有多少分贝噪声,并且可以将模拟出的数据发布到网上提供给公众查询。


它还可以通过规划、设计等手段,把生活的环境区分设计成热闹区、缓冲区、安静区,当我们需要安静的环境工作、生活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到安静区或缓冲区中。


还有一种叫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技术,经常被运用于剧院、音乐厅甚至教室等这类特殊建筑的设计阶段。通过这个软件对一些声学参量进行预测,来保证建筑建成以后能够实现良好的听音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缩尺模型试验技术、可听化技术等等。


由此可见,对于不断改善人居声环境的技术与应用,已经在悄然浸透在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仍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中!









改善人居声环境,共建美好声景空间







吴院士认为,声音是具有审美特性的,就像我们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喜爱聆听美妙的声音,这都是浸透在人类基因里的本能。


通过人为的设计、加工,形成美妙而独特的声音氛围,就是声景。


总书记多次强调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其实,声景就是记住乡愁的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将声景的理念与噪声的控制相结合,利用我们所乐于听到的声音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从而起到忽略、掩蔽噪声的作用,也是一种构建和谐人居声环境的有效手段。


改善人类的声音环境,不仅需要通过建筑声学设计、城乡规划建设、声景运用等手段,也需要我们大家每一个人共同的努力。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噪声,多增加一份听觉关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