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
2017-05-26
文章来源:未知浏览次数:324

2017年5月25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何镜堂建筑国内巡回展览第二站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堂隆重开幕。该主题展览在威尼斯建筑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建筑界的学术交流,何镜堂院士的创作理念与成果得到广泛的认可,展览的影响力持续增长。各界领导、多名院士、知名学者及相关业内人士参与了今天的展览开幕式活动。


北京大学林建华校长在开幕式中高度评价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的实践成果,他认为何院士的思想和作品是对处于激变的中国的探索和回应,希望此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展览能够对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林建华校长致辞


中国工程院高中琪局长在致辞中指出,何镜堂院士的作品以其深度启迪人,以其精度感动人,特别是两个代表性项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两个作品所展现的时代结点正好是从何院士出生的那个时代一直到现在中国历经的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展现了中国从一个悲惨苦难、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篇章。


高中琪局长致辞


中国建筑学会修龙理事长认为何院士的巡展将中国建筑的思想理论传播出去,这是世界了解中国建筑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建筑师在世界建筑潮流中的一次重要发声。


修龙理事长致辞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Peter Rowe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1998年与何老师的首次交流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而后,他以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厂民族宫、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馆为例,指出这些项目真正的卓越之处在于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非同寻常的结合,在概念上回应了用特定主题来标记“事件”的要求。 何镜堂和他的团队坚定地拒绝将建筑从更广阔的文化和地方传统与遗产中切割开来, 正是何镜堂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才标记了如此值得铭记的重大事件,如此令人瞩目、引人入胜。


Peter Rowe 教授致辞


何镜堂院士在开幕式上对北京大学和到场嘉宾表示感谢,他表示希望与大家交流,聆听大家的指导、与大家共勉,共同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新道路而努力。

何镜堂院士夫妇与李道增院士夫妇


何镜堂院士与关肇邺院士


何镜堂院士与彭一刚院士


何镜堂院士为嘉宾解说创作理念


何镜堂院士为嘉宾解说创作理念


何镜堂院士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


开幕式现场气氛热烈而轻松。在崔愷院士主持的学术沙龙上,各位嘉宾就何镜堂院士的作品及其思想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崔愷院士主持学术沙龙


学术沙龙现场


学术沙龙现场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排名不分先后):林建华、宋春华、范利、修龙、郝斌、

Peter Rowe、高中琪、关肇邺院士、彭一刚院士、李道增院士夫妇、张锦秋院士、秦国刚院士、马国馨院士、黄卫院士、王瑞珠院士、崔愷院士、吴硕贤院士、王建国院士、邓文中院士、黄星元、何玉如、刘力、赵祖望、刘景梁、张宇、邵伟平、周恺、倪阳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