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收到喜讯,华南理工大学16位教师入选2014年广东省“广东特支计划”名单,其中6位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位为“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据悉,本次“广东特支计划”全省共评出30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98位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
新增6位“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广东特支计划”是指广东省组织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省遴选支持一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并为“国家特支计划”选拔后备人才。“广东特支计划”包括3个层次9类人才:第一层次为杰出人才(南粤杰出人才);第二层次为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第三层次为青年拔尖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青年文化英才、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图文/通讯员 欧阳国桢 科技处 编辑/许颖)
附1:“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简介(排名不分先后)
黄飞,36岁,教授,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的研究。在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40余篇,被SCI他人引用3600余次。研究成果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二十项(十项已授权),申请四项PCT国际发明专利和两项美国专利(一项已授权)。先后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五)、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三)以及2014年美国化学会 the Arthur K. Doolittle Award。
唐韶华,45岁,博导、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前期专项信息领域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研究成果申请国际及中国发明专利55件;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2件,其中获美国、德国、英国授权5件、香港授权4件、中国授权13件。在IEEE Trans. Computers、IEEE Trans.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被引用200余次;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评审组成员;担任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10余次,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王海辉,40岁,教授,德国洪堡学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无机膜材料用于清洁能源和洁净环境研究。在AIChE J., Angew. Chem. Int. Ed., J. Membr. Sci.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被引用5100余次, H因子:39;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关注,被Nature, Chemistry World, Chemistry& Industry等作为研究亮点报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其中授权专利9项;担任国际会议主席/共同主席3次,曾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杨中民,43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主要从事多组分玻璃光纤与器件的研究工作,发表了SCI收录论文120多篇,他引1400多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授权19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排名第1和3),省部级一等奖2项(排名第1和2)。
张立志,45岁,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室内环境技术与热质传递强化原理研究。在Int J Heat Mass Trans、J Mem Sci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90多篇,被SCI他引1500余次;研究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担任三种SCI国际期刊编委、三种国内学会委员,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二)。
曾新安,42岁,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非热加工技术分会副理事长,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论文60多篇,他引200多次,申请国际专利3件,授权国内专利48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成果先后被《New Scientist》、《Nature China》等亮点报道,排名第一获广东省科技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专利金奖、优秀奖各1项,排名第三获得广东省科技一等奖2项。
附2:“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名单
序号 | 姓名 | 所在单位 |
1 | 黄翰 | 软件学院 |
2 | 刘江文 | 轻工与食品学院 |
3 | 王磊 | 材料学院 |
4 | 刘德桃 | 轻工与食品学院 |
5 | 姚顺春 | 电力学院 |
6 | 潘敏强 |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7 | 徐峻 | 轻工与食品学院 |
8 | 赵俊贤 | 土木与交通学院 |
9 | 孙为正 | 轻工与食品学院 |
10 | 任娇艳 | 轻工与食品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