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何镜堂院士为高校学子指点迷津
2015-06-04
文章来源:未知浏览次数:48

广东科技报5月29日第10版讯(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粤科普)“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城市和建筑更加美好,人们的生活更舒畅更幸福’。”近日,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普报告校园行活动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教授作客该校,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美好人生”的精彩讲座,分享了他从事建筑设计的经历和体会。

 

“45岁起步”的建筑师

 

  “人生要有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回忆起当初选择走建筑设计之路,何镜堂一脸慈祥地说。从小热爱画画,同时又喜欢学习数理化,于是何镜堂找到了他人生的奋斗目标,那就是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一门学科——建筑学,于1957年进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就读。“当时的学习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遇到想看的书我就整本抄下来。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坐在床边,借着微弱的灯光抄书的场景。”何镜堂边介绍,边展示出了当年求学时的书稿、设计图、数据图表等。看到字迹工整、数据准确,堪比印刷体的书稿,台下师生爆发出了阵阵掌声。 

  “我的建筑生涯是从45岁开始的。”谈到自己的建筑生涯,何镜堂说。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后,何镜堂的建筑梦想并没有如期实现,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不得不去到湖北山区,“当时我的生活就是上山砍柴,做农民。有时候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就在想,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设计建造的建筑呢?”1983年,45岁的何镜堂带着全家从北京回到广东,他看到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发展迅速的现状,深知家乡人民需要他。而设计深圳科学馆,也成为他回广东后的第一个机会。这为何镜堂的建筑生涯打响了第一炮,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45岁起步的建筑师”。 

  在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何镜堂创造性地提出了“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体系,一大批由他主持设计的作品也不断涌现: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大学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馆之父”。谈起这些设计作品,何镜堂总是笑着说:“我的人生是从45岁开始的,我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现在,年近八旬的他,依旧奋斗在建筑设计第一线,带领着他的学生们,用严谨的态度创造一件又一件的设计精品。

 

“设计的同时,也是设计自己的人生”

 

  “‘勤奋、技能、人品、机会’,这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四大要素。”在谈到成功的四个要素时,何镜堂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品。在世博会中国馆的建造初期,何镜堂团队的设计作品从全球344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成功取得中国馆的设计资格。当时前三名的设计分别是来自何镜堂、清华大学以及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作为总设计师的何镜堂积极听取其他两个团队意见,并结合自己的设计理念,深化设计,凝结三大团队智慧的中国馆也由此成为凝练中华文明的丰碑,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方向。他也和其他两个团队的成员成为了生活中的好朋友。 

  “设计的同时,也是设计自己的人生”,何镜堂院士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建筑技能、真诚的待人接物设计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我虽已满头白发,然激情仍在。” 何镜堂表示,他依旧是建筑界的“三员”,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在讲座最后,他提出“建设美丽新中国,开创美好人生”的祝愿,与同学们共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