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5月26日A15班讯(记者陈翔 通讯员祝和平)
声景
城市代表性声音形成的景观,具有区域性和时代性。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介绍,从中国古代起,就有大量对声景的描述,包括:南屏晚钟;风泉清听;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在广州,声景则包括白云山松涛泉响;西关粤曲粤韵;街头“落雨大,水浸街”的童谣等等。
闭上眼睛,您能够欣赏到广州什么样的景色?有哪些独特的声音正围绕在您的生活中,或者留在儿时的记忆里——这些声音,也许就是“声景”。
“声景学是很有意思的学科,这门学问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6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半个月前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并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从北京回到广州后,这位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唯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向我们讲述了“声音的故事”。
“声景”讲述广州故事
声音是有历史的。而声音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区域的历史。
如果用“声音”来描绘广州,哪些声音最具有代表性?
“早晨!”——这是一句最能代表广府文化的问候语。用长居广州的潮汕人钟建东的话说,“在广州,听到这句话都感觉很有劲,觉得特别亲切。”
饮早茶洗杯声——在网络教育投资者Andy心目中,“广州声音”就是在茶楼洗杯子、沏茶的声音,清脆动听,提神醒脑,伴随着翻报纸的声音,或大或小的说笑声,尽显羊城休闲一景。
中大北门跳舞声——家住滨江东路的吴阿姨则说,中大北门的“市声”独一无二,各种组合的歌曲从不同人群携带的录音机中传出,跳舞的街坊脚踏在水泥地上,陆续还响起自行车运动者经过的刹车声,好不热闹。
“西关的声音”——有吆喝叫卖声;阿婆高唱粤剧的声音;“落雨大,水浸街”恍若梦中的歌谣声;走在青石板小巷里的清脆响声,等等。
还有,地铁站的报站声,南越王墓的解说声,珠江新城写字楼内普通话、粤语、外语组成的问候声、讨论声,广州图书馆的翻书声……
在深夜的城市,安静也成了一种声景。
吴硕贤说,现实中感受到的声音,比我们设想的要丰富得多。在他的研究中,声音是有历史的,而声音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区域的历史。
白云山,融合古今音韵
白天,歌舞音乐声讲述白云山今天的繁荣;临近傍晚,游客渐少,古老的钟鸣泉响带来幽古之思。
吴硕贤的“徒弟”袁晓梅教授,指导学生王倩倩完成了一篇特殊的硕士学位论文:《广州白云山主要历史声景点保护研究》。这篇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在王倩倩的研究中,游客谈笑声、歌舞表演声和背景音乐声成为白云山最显著的声景特征之一,讲述着白云山现代的繁荣。同时,白云山历来以其“有声有色”的风景著称,现存能仁寺、九龙泉、蒲谷和滴水岩等景点,承载着白云松涛、泉响、钟鸣、梵唱等传统声景特色,古风犹存。对此,她提出,有关部门应该实施有效的保护。
其实,白云山的历史声响悠久延绵。在唐代,白云山鹤、猿鸣声等自然声景非常丰富。之后,佛教盛行,晨钟暮鼓不绝于耳——这,就是古代的白云山!
王倩倩对白云山每个主要景点都作了声景研究。以蒲谷为例,此地的声音构成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声景资源“鸟鸣”、“流水声”仍然存在,但“梵音”已经消失,此外增加了打电话声、商业活动声、建筑施工声等新的声音类型——这些构成了当今蒲谷的声景资源。
论文对蒲谷做了“白天背景声压级物理测量”,发现此地下午4时后游客大量减少,流水声、鸟鸣声格外明显,实地考察还发现,游客们很喜欢选择靠近“溪流声”处休息,而隐藏的溪流声也会让游客不自觉地放慢脚步。
“声景”融入古园林设计
虽然是“理工男”,不过吴硕贤从小就对古诗词、书法情有独钟。十三四岁时的他,就已能写出“苍苍荣木峰巅立,汩汩悬泉天上来”、“长天如海云为浪,变幻升腾泡沫翻;霰玉纷飞三百丈,顿成大雨落人间”这些气势不凡、富有想象力的诗词。
从事建筑学研究后,他将古诗词中关于声音的描述做了研究。
“绘声绘色、声色犬马、耳聪目明……”吴硕贤朗声诵读这些成语,并强调说,这些成语证明了“和耳朵有关的总是排在前面”。
他信手拈来大量古人对声景的描述:“柳浪闻莺”、“南屏晚钟”、“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他一口气念着的这些描述声音场景的诗句,用学生的话说:“多么令人着迷!”
吴硕贤还留意到,在苏州园林中,就有留听阁、听松风处、听雨轩、梧竹幽居等景点,分别以风声、雨声、竹韵、梧音为声景主题。
“一部《诗经》,接近三成的文字和声音有关!”在他看来,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古代工程设计者对园林声音景观的关注和热爱,是留给当代建筑家宝贵的文化财富。
粤之韵
南音是广州著名“声景”,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曲牌。
吴硕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技术科学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谈建筑的声音品质——现代城市常忽略了建筑的功能与内在品质,即使像音乐厅、剧院、会议厅等对声音品质要求较高的场所,有些连基本的隔音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如何对建筑进行声学设计,提供给人们最好的声音环境”,成为多年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谈“如何在家庭中享受声音”——声音具有审美价值。普通的家庭,尽量让家里更安静一点,也注意不要吵到邻居,比如用高跟鞋走路、跳舞,这些都会影响邻居的感受,所以做这类行为时应该注意。平时觉得疲劳的时候,安静地聆听音乐与自然界的声响,流水声、风声、细雨声、虫鸣声、鸟叫声,一切和大自然有关的声音,都可以让你放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