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 | ![]() |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杜小明书记倾听评估报告 |
![]() | ![]() |
王迎军校长欢迎评估专家 | 曹镛院士在评估会议上介绍实验室情况 |
近日,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关于2013年材料领域与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报告的通知》,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为材料领域五个优秀类实验室之一,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被评为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良好类实验室。
今年3月2-4日,科技部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材料领域、工程领域两组专家对依托学校建设的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进行了现场评估。评估专家组对实验室评估期的总体运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评定。在现场评估的基础上,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现场评估,不进入第二轮复评;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了第二轮复评阶段。经过对第一轮现场专家意见的梳理,两个参加复评阶段的试验室认真准备,比照自身的不足,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及科学成果,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小组第一的成绩获得此次材料领域评估的优秀类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了此次评估,获得材料领域评估的良好类实验室。
此次评估,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临着与多个科研院所与著名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刚获科技部批建,未通过验收,未得到科技部专项经费投入就参与评估。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材料领域同一组参评,考验严峻,并且作为传统产业的制浆造纸行业,其涉及的学科包括农林、化工、机械等,其研发内容还涉及到了工程应用方面,在材料领域参加评估存在着先天的劣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完成初期建设通过科技部的验收,根据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在工程领域与成立多年的其它国家重点实验室相比,评估压力巨大。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评估工作,并全力为实验室提供人、物、财和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2012年,学校启动各项迎评准备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副校长章熙春任组长的迎评工作小组,制订迎评工作方案及时间表,推进工作。学校党委书记杜小明、校长王迎军多次对重点实验室迎评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评估工作,针对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面临的诸如基础设施、环境氛围、研究成果凝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困难提出了解决思路与应对措施。
据悉,在2013年材料领域与工程领域的评估中,材料领域共有2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评,其中5个优秀,16个良好,1个较差;工程领域共有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评,其中11个优秀,28个良好,2个整改,2个延期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每5年进行一次,评估实行末位淘汰制,评估结果为“整改”的实验室,减拨专项经费,2年后核查。评估结果为“较差”的实验室,将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2008年以来,科技部开始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行持续稳定的投入,平均每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每年的专项经费达1000万元左右,实验室获得了更快速的进步和发展,但评估形势更趋严峻。(图/卢庆雷 吴夏曦 梁启华 文/科技处 编辑/周玉)
参评实验室简介: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获科技部立项建设,依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主任为曹镛院士,汇聚了包括2位科学院院士、6位国家杰青、1位长江学者在内的49名固定人员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实验室围绕发光与光伏物理机制研究,发光(光伏)材料制备、设计与合成、凝聚态结构与性能、计算与模拟,发光与光伏器件,发光显示、新型照明、传感与光伏器件系统集成等方向研究。评估期内,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高效溶液加工型光电材料及其发光器件方面,实现了全印刷PLEDs及国际上效率最高光谱稳定的聚合物蓝光材料和效率最高溶液加工的白光器件;在有机/聚合物光伏材料与器件方面,率先报道超过8%及9%的聚合物太阳电池效率,接近非晶硅的水平;在MOTFT-AMOLED显示技术研究与集成方面,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Nd-IZO材料的AMOLED显示,研制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TFT阵列基板及稳定的AMOLED彩色和新型透明显示屏;在近红外高效发光方面,提出了红外量子剪裁,发现并提出了稀土离子共掺杂体系合作下转换红外量子剪裁及其物理机制;在高增益玻璃光纤与单频光纤激光方面,研制出1.0~1.08μm波段和1.53~1.57μm波段内任意波长单频光纤激光器、以及1.0和1.5μm波段高重复频率飞秒光纤激光器,实现了从光纤材料→器件→应用的跨越。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依托我校轻工与食品学院,实验室主任为孙润仓教授。实验室围绕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制浆化学与技术、造纸技术与功能材料、过程装备与控制技术、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数字印刷与纸媒传播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评估期内,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在制浆造纸技术方面,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一条中浓非木浆全无氯漂白生产线,使我国纸浆清洁漂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了我国首台高速文化纸机,实现了国产高速纸机“零”的突破,使我国高速纸机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了结构与功能纸基复合材料成形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了芳纶纸、过滤材料、电池隔膜材料等一系列结构与功能纸基复合材料,打破了多种重要材料的国外长期技术封锁。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 2007年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依托我校建筑学院和土木与交通学院,负责人为吴硕贤院士。实验室围绕生态宜居的城乡规划与设计理论、建筑物理环境与节能、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等方面研究。评估期内,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并运用于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北京奥运羽毛球馆与艺术体操馆等标志性建筑的可持续设计;在建筑声学方面,首次建立中国人头传输函数HRTF数据库、民族音乐干信号资料库和民族乐器声功率数据库,在国际上率先实现视听一体的座位选择系统;在南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关键技术与应用方面,研究了围护结构蒸发降温技术、透明围护结构的遮阳设计参数设计方法及围护结构自然通风开口设计方法和节能设计指标;在建筑结构灾变机理与抗灾技术方面,揭示了群体超高层建筑的风干扰系数的效应规律,研发了具有良好力学和抗震性能的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