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
2008-04-21
文章来源:未知浏览次数:335
何镜堂
男,汉族广东,东莞人,1938年4月生全国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简介:
1961年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1965年华南工学院民用建筑专业研究生毕业。1992年晋升教授,1994年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7年1月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国务院建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广东省土建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建筑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我国首批特一级注册建筑师。
获奖情况:
何镜堂教授是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长期致力于建筑设计和岭南建筑研究,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和复杂工程100多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和创造性,先后获国家、部、省级优秀设计奖40项含国家金奖一项、国家银奖二项、国家铜奖二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5项),2001年获我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设计和创作:
何镜堂教授主持了公共建筑的设计和创作:(1)主持多项有独创性的博物馆、科学馆、纪念馆的设计,代表的有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鸦片战争海战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5年)”、“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等;(2)主持多项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文教建筑设计,包括“东莞西城楼文化中心”、“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广州大学城广东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学院”等一批新校区规划设计;(3)主持多项高难度的超高层建筑及其它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包括“大都会广场及中国市长大厦”、“广州京光广场”、“广州西塔超高层建筑”、“广州会展中心”等。
学术理论:
何镜堂教授结合建筑创作实践,提出了“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原理,全面概括了建筑创作的整体思路,在该原理指引下率先实践了以岭南地域为代表的亚热带地域特征、人文和环境特征、现代技术特征三者在其建筑作品中的综合体现和有机统一,并运用这一原理成功地指导了我校在国内不同地区的建筑创作和规划设计实践,大大提高了建筑创作的竞争力。何镜堂教授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与建筑创作相结合,其主要建筑作品均有获奖和学术论文。出版有专著《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等四部著作,近年在《建筑学报》发表论文20多篇,目前指导研究生30余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