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介绍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于2011年10月获批建设,2013年通过科技部建设期验收正式运行,同年评估优秀,2018年评估良好,于2025年1月通过科技部重组,改名称为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於光。
实验室面向新型发光与显示的国家战略需求,凝练领域共性基础科学问题,聚焦新材料和新技术,确保产业链安全可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显示材料与技术,引领未来显示发展,推动我国从显示大国发展到显示强国。研究方向为光电材料设计与理论、发光材料与器件、显示驱动与集成、光电成像与传感、先进激光光源五个方向。
实验室聚集和培养本领域高端人才,形成紧密合作的核心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120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杰青15人,长江特聘教授4人,教育部长江讲席教授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2人,优青11人,青年拔尖人才7人,海外优青21人。
依托单位为实验室提供了相对独立集中的科研场地,总面积达 20300 平方米,每年为实验室提供300万元运行经费。此外,实验室还配备了小角散射装置、激光分子外延系统、有机薄膜沉积系统、X 射线单晶衍射仪、固体核磁共振仪、HDMS 离子淌度高清质谱仪、飞秒激光器系统、生物多光谱光声断层扫描系统、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超宽带连续可调谐激光器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亿元。
自2025年1月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重组后,实验室在Nature正刊发表2篇论文,在Science上发表1篇论文,实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锂金属电池的重大突破;合成了超硬核材料;破解了OLED效率难题,亮度超太阳14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