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 香港理工大学于涵助理教授:高效稳定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聚合物受体材料研究

2025-11-05 10

报告题目:高效稳定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聚合物受体材料研究

报 告 人:于 涵 助理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邀 请 人:马於光 院士

报告时间:2025年11月6日(星期四) 上午10:00-12:00

报告地点:北区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501会议室

报告摘要:

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便携性、透明性、柔韧性和简便的制备工艺而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在材料开发和器件优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于小分子受体的OSCs的能量转换效率已超过21%,这表明它们作为最有前途的新兴太阳能技术之一具有巨大的潜力。尽管如此,器件稳定性问题仍然是限制基于小分子受体的有机光伏商业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聚合物受体和给体作为活性层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吸引了本领域的关注,因为它们具有出色的机械强度和适用于商业应用的优异光/热稳定性。随着Y系列小分子受体及其衍生的聚合物受体的发展,基于Y系列聚合物受体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实现了超过19%的良好效率。本报告中,我们将介绍多种高性能聚合物受体的设计策略,包括端基氟化[1-5]、乙烯基桥连-构象锁定[6-8]、核-核偶联[9]和三元互补策略[5,9-11]。这些策略可以增强活性层的吸收和形貌性质,从而实现器件效率和稳定性的同步提升。通过精确控制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我们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精准调控,例如半透明光伏[12]和室内光伏器件[11,13],以满足物联网生态系统的迫切需求。

 

报告人简介:

于涵教授,2025年2月加入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PI。201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导师:赵达慧教授、马玉国教授),随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攻读研究生,于2021年获得博士学位(导师:颜河教授)。毕业后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署-创新科技基金博士后资助项目,2021-2024年于香港科技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2024-2025担任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科研助理教授。于涵博士主要从事新型有机共轭高分子光伏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工作,着眼于探索新型光伏材料中的构效关系,在基于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与稳定性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数次创造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纪录。于涵博士共发表SCI学术论文8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Review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le》、《Advanced Materials》、《Environment Energy & Science》、《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期刊的38篇论文,引用次数超过5000次,h-因子: 37。目前主持香港科研资助局面上项目一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C类)资助一项。主要从事用于有机/钛矿光伏器件中关键有机材料的设计开发,用于高效率、高稳定性、同时易于大规模加工的柔性太阳能电池器件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北区科技园1号楼

电话:020-87113184 传真:020-87113184

邮箱:skllmd@scut.edu.cn

欢迎关注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