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行林雪平大学吴含嫣工程师、杨驰远助理教授、熊苗博士后学术报告的通知

2025-10-24 10

报告题目1:梯型共轭聚合物在高性能有机电化学晶体管中的应用


报 告 人:吴含嫣 首席研究工程师


邀 请 人:黄  飞 教授


报告时间:2025年10月29日(周三)上午9:00


报告地点:北区科技园1号楼501会议室


报告摘要:

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是构筑下一代生物电子器件的核心元件。近年来,基于有机混合离子-电子导体的互补型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化学/生物传感、逻辑电路与神经形态计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如何协同实现器件的高性能与长期稳定性,仍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梯型共轭聚合物凭借其由稠环π共轭单元构筑的双链刚性骨架,能够在高程度电化学掺杂下维持构象有序性,从而表现出卓越的体积电容、高载流子迁移率及出色的操作稳定性。本报告将重点介绍我们在p型/n型梯型共轭聚合物及其OECT应用方面的系列进展,系统阐述通过合成调控提升材料迁移率的策略,探讨改善器件瞬态响应行为的途径,并展示该类材料在神经形态器件与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中的应用探索。


报告人介绍:

吴含嫣于201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科学学士学位,2018年于北京大学来鲁华教授指导下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20至2025年在瑞典林雪平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Simone Fabiano教授。自2025年起任林雪平大学首席研究工程师,并获瑞典研究委员会自然科学与工程学部启动基金资助。她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梯型共轭聚合物的开发及其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中的应用,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于《自然·传感》、《先进材料》、《材料视野》等国际知名期刊。


报告题目2:有机半导体的光催化掺杂


报 告 人:杨驰远 助理教授


邀 请 人:黄  飞 教授


报告时间:2025年10月29日(周三)上午9:45


报告地点:北区科技园1号楼501会议室


报告摘要:

化学掺杂是调控有机半导体载流子浓度与传输行为,进而提升器件性能的关键途径。然而,传统掺杂策略通常依赖高活性的强掺杂剂,且其在掺杂过程中会被消耗。如何利用易得的弱掺杂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高效掺杂,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有机半导体光催化掺杂机制:以空气作为弱氧化剂(p型掺杂剂),在室温条件下即可实现掺杂。该通用型方法适用于多种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光催化剂体系,可获得超过3000 S/cm的电导率。我们同时成功演示了光催化还原(n型掺杂)以及p-n半导体协同掺杂过程,其中仅需消耗用于维持电荷平衡的有机离子盐。这项光催化掺杂技术为推进有机半导体掺杂研究和开发新一代有机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机遇。


报告人介绍:

杨驰远于2013年获得北京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18年在北京大学裴坚教授指导下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3年间,他在瑞典林雪平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Simone Fabiano教授和Magnus Berggren院士。2023年起,任林雪平大学助理教授。杨驰远的研究方向涵盖有机半导体的化学掺杂、催化掺杂、电化学掺杂及相关半导体器件开发,他在《自然》、《自然·材料》、《自然·传感》、《自然·通讯》、《先进材料》、《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了该领域一系列研究成果。


报告题目3: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应用


报 告 人:熊  苗 博士后


邀 请 人:黄  飞 教授


报告时间:2025年10月29日(周三)上午10:30


报告地点:北区科技园1号楼501会议室


报告摘要:

有机半导体材料因其可调的电子特性与溶液加工优势,在下一代电子器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围绕高性能有机半导体的开发与应用展开系统性研究。在材料基础研究层面,重点探究了化学结构、溶液预聚集与固态薄膜微观结构对掺杂效率及载流子传输性能的影响机制,为分子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应用层面,进一步拓展至有机生物电子领域,成功构筑了基于固态电化学晶体管的、全植入式有机神经形态电路,并在活体动物模型中实现了对生命体征的精准调控。本工作从材料机理到器件集成,为发展高性能、植入式生物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路径。


报告人介绍:

熊苗于2017年获得中山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22年在北京大学裴坚教授和雷霆教授的指导下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主要聚焦于有机半导体的化学掺杂及其电子学性能的研究。2023年至今,在瑞典林雪平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入选玛丽居里学者,合作导师为Simone Fabiano教授,研究内容主要是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及有机神经形态电路。她在《自然·通讯》、《先进材料》、《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北区科技园1号楼

电话:020-87113184 传真:020-87113184

邮箱:skllmd@scut.edu.cn

欢迎关注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