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李远研究员团队:非掺杂空穴传输材料抑制碘迁移助力高效稳定全无机钙钛矿/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VSCs)因光电性能优、制造成本潜力低,成光伏研究热点。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如CsPbI3−xBrx)热稳定性、光吸收及载流子传输佳,商业化潜力大。但多数高效PVSCs依赖掺杂空穴传输材料(HTMs),掺杂剂(如锂盐)虽提性能,却加速钙钛矿降解,且掺杂HTMs合成复杂、成本高,限制大规模应用。开发无掺杂HTMs成关键,其能简化工艺、降成本、抑离子迁移,提器件稳定性。但当前无掺杂HTMs空穴迁移率低,制约应用。故设计合成高迁移率、优热稳定性、好缺陷钝化能力的无掺杂HTMs,对高效稳定全无机PVSCs意义重大。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李远研究员课题组开发出D-A-D’-A-D型无掺杂HTM(IDTT-PhCz),可解决此前问题。该材料HOMO能级深、分子间堆积与空穴传输佳,还能钝化钙钛矿表面未配位铅离子、抑碘离子迁移,提升器件稳定性与效率。基于它的全无机PVSCs光电转换效率达21.0%(迄今最高之一),高温光照下稳定性优。此设计策略为开发高效稳定无掺杂HTMs提供前景,助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
本研究开发IDTT-EtCz和IDTT-PhCz两种D-A-D’-A-D结构无掺杂空穴传输材料,用于全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IDTT-PhCz空穴迁移率更高、HOMO能级(-5.48 eV)更深、分子堆积更紧密,其芳香化末端基团缩短分子接触,且与噻吩单元有强相互作用,利于电荷传输;HOMO能级与钙钛矿价带匹配,2.04 eV光学带隙适配钙钛矿吸收,可促空穴提取、提开路电压。XPS表征显示其能钝化钙钛矿表面缺陷、减电荷复合,抗氧化碘能力优于掺杂Spiro-OMeTAD,还能抑碘离子迁移,提升器件稳定性。基于它的CsPbI3基PVSCs光电转换效率达21.0%,未封装器件60°C氛围下500小时仍保90%以上效率;用于串联电池也实现25.0%效率(认证24.66%)。
图1.(a)IDTT-EtCz和IDTT-PhCz的合成路线示意图。(b)IDTT-EtCz和IDTT-PhCz的单晶结构及分子堆积模式示意图。
图2. 基于IDTT-PhCz器件的稳定性测试(左)以及单/双结PSCs的效率统计(右)
相关研究成果以“Suppressionof radical cation formation in dopant-free hole-transporting materials toinhibit iodine migration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为题发表在Nano Energy上,其中通讯作者为李远研究员、薛启帆副研究员、王晶副教授和蔡万清高级讲师。华南理工大学黄嘉兴博士生和张益衡硕士生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22379045,22375065, 51973063, 52303223, 62375057, 62074060, 22405174和 22461142139)等科研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28552500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