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第二十期“发光明师讲堂”
3月29日上午,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第二十期“发光明师讲堂”,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刘斌院士,为师生作题为“Iso-structural Induced Ultralong Organic Phosphorescence”的学术报告。
此次报告由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於光院士主持,马於光院士对刘斌院士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刘斌院士在有机纳米功能材料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对高分子化学及有机材料在生物医药研究、环境监测暨能源配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刘斌院士作报告
在报告中,刘斌院士首先介绍了超长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提出杂质效应对有机室温磷光性能的重要影响及杂质难题对有机余辉材料研究者们的长年困扰。重点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商用咔唑和实验室制备的咔唑中无意间观测到的极为不同的光物理行为及其就此开展的一系列巧妙且深入的研究。
接着,刘斌院士结合自己早年的科研经历以及学生的实验研究历程,勉励科研人员要善于抓住实验过程中的细小差异,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并进一步思考,对有疑问的事情要敢想敢做。在科研中遇到困难不要气馁、要树立坚定的信心。
最后,刘斌院士与大家就掺杂策略是否具有普适性、纳米结晶中如何掺杂、掺杂策略在压力传感器中的应用以及实验中是否需要特别处理等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报告现场
刘斌院士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清晰明了的演讲让在场的师生赞叹不已,大家纷纷表示出在此次报告中收获颇丰。与会师生针对报告中各自关心的学术问题积极提问,刘斌院士认真回答了与会师生的问题,并寄语同学们在未来的研究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细小差异,并勇于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颁发纪念品
报告结束后,马於光院士为刘斌院士颁发“发光明师讲堂”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