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行苏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陈先凯教授学术报告的通知
报告题目:“多共振”热活化延迟荧光(MR-TADF)分子的机理理解与设计
报 告 人:陈先凯 教授 (苏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邀 请 人:马於光 院士
报告时间:2023年04月25日(周二)10:00 – 11:30
报告地点:北区科技园1号楼502室
报告摘要:
2016年Hatakeyama 等人开发出一类含硼氮的稠环共轭准平面分子,由于其具有所谓的“多共振(MR)”电子效应,这类MR分子表现出超窄的发光谱带,因此在超高清OLED显示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除了超窄的发光谱带,这类MR分子还具有小的单-三线态能级差(ΔEST),表现出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性质。显然,这类MR-TADF分子完全突破了几何结构高度扭转的TADF分子设计策略。尽管目前大量MR-TADF发光分子已经被合成和报道,但是仍然有许多关键科学问题没有被解决。一方面,产生超窄发光谱带和小ΔEST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另一方面,目前被报道的MR-TADF分子的反向系间窜跃(RISC)速率还较低(通常在103 ~ 105 s-1 范围),这不仅不利于基于MR-TADF发光材料的OLED效率,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效率滚降和差的器件稳定性。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理解MR-TADF分子的电子结构与光物理机理是极为重要的。鉴于此,报告人通过高精度量子化学方法对一系列MR-TADF分子进行了研究。理论研究结果不仅阐明了产生小ΔEST的量子机理,而且提出了具有快速RISC速率的分子设计方案。
报告人简介:
陈先凯博士201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导师:任爱民教授);2015~2020年在Jean-Luc Bredas 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20~2021年在Chihaya Adachi教授领衔的有机光电子中心任副研究员;2021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2023年初加盟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任职教授,2022年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海外)项目。长期从事有机光电转换材料的结构-性质关系的理论研究。至今以第一、共同第一、通讯联系人发表文章30余篇,包括Nature Energy (1篇), Nature Materials (2篇), Nature Photonics (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 Advanced Materials (1篇),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3篇)等;自2021年课题组成立以来,以通讯联系人在Nature Photonics发表论文2篇。5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相关成果被Science、 Nature Energy、Tech Xplore 等杂志或媒体作为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