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简报2021年第4期 (总第72期)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简报2021年第4期(总第72期20211105).pdf
摘要: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第十三期“发光明师讲堂”
10月17日,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第十三期“发光明师讲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琪老师,为师生做主题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超分子科学方法”的学术报告。
此次报告由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曹镛院士主持,曹镛院士对王琪院士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简要介绍了王琪院士在高分子材料和塑料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和主要成就,并为王琪院士颁发“发光明师讲堂”纪念品。
在报告开始之前,王琪院士表达了对曹镛院士的感谢,对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十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报告中,王琪院士从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特征和超分子科学方法出发,介绍了其团队在分子间氢键复合、聚电解质分子复合和立体分子复合三个领域的研究历程、研究成果和产业化情况。接着,王琪院士就“塑料加工新装备新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享和讲述,主要介绍了其团队在固相力化学加工、塑料管旋转挤出加工、微型加工、3D打印以及泡沫塑料制备和加工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和成果。
王琪院士丰硕的研究成果让在场的师生都赞叹不已。与会师生针对报告中各自关心的学术问题积极提问,王琪院士认真回答了与会师生的问题,并寄语同学们在未来的研究生活中要有够得着的梦想,敢于追梦。
王琪院士简介:
王琪,工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塑料加工工程专家,期刊“SusMat(可持续发展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主编,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科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塑料先进制造加工平台首席科学家,等。曾任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主任,四川大学“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国际(中国)代表,等。
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及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等;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培养博士研究生58名,硕士研究生98名;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塑料行业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2021级研究生新生培训会
9月17日晚,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重N308A报告厅举行2021级研究生新生培训会。此次培训会以“实验室安全”为主题,由实验室副主任陈炤老师主持,她寄语研究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发扬科学创新的精神,增强安全和底线意识。
实验室主任马於光教授代表实验室对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新生详细地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情况,并围绕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研究生要具有潜心专研的能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具有解决重大难题的能力。同时,他也寄语研究生,要努力学习、提高能力;拥有乐观的心态,快乐生活;学会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实验室技术人员张杰老师和王剑斌老师向新生解读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超净室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张杰老师列举了多个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详细向新生讲解实验室里可能面对的危害,以及实验室人员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及其责任。同时,向新生讲解在实验室的基本工作守则、化学品的危害和使用原则、特殊化学品购买和保管规定、化学药品泄露处理方法及个人防护。王剑斌老师从超净室的基础知识出发,向新生讲解超净室的使用、进出人员管理条例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同时,他还向新生讲解如何在国重公共测试平台预约测试。
实验室副主任秦安军教授为新生带来安全专题讲座,对实验室安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归纳和讲解。秦安军教授从实验室常见安全事故及急救方法出发,引出高校实验室的特点、实验室常见安全事故类型及危害。接着,秦安军教授分析了一些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指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义,提出制度建设是基础,抓落实是关键,降低实验室事故发生率是目的。同时,他还对实验室的消防安全,高温高压设备管理,易燃易爆、有毒性、腐蚀性等危险化学品管理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了全面培训,并向新生详细讲解火灾、中毒、触电等安全事故的应对方法以及化学废弃物的处置工作。此外,他还将香港高校安全工作与国内进行对比,希望同学们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
此次培训,不仅让2021级新生对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让他们的对实验室的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新生对实验室的安全责任意识,有效提高对紧急突发事故的应变和处理能力,为创造安全健康的实验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0月29日(星期五)下午15:00,“光电学术讲座”第四十八讲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N308开讲。本次讲座由实验室何志才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胡志诚博士后、冯闯博士生分别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胡志诚博士后作题为“水醇溶共轭聚合物在光催化制氢方面的应用”的报告。在报告中,胡志诚博士后介绍他们团队通过侧链修饰的方法获得了一系列新型共轭聚合物作为光催化剂,显著提高了共轭聚合物的光催化制氢效率。同时,还介绍了他们团队构筑了给/受体异质结用于光催化应用,实现了光催化制氢性能的极大提升。
冯闯博士生作题为“有机聚电解质界面层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冯闯博士介绍了如何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实验表征开展有机电解质类界面材料(PFN和FPyBr)和电极间相互作用微观机理的研究,详细研究了电子传输层对电极的修饰的作用机理,对界面材料的设计以及应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介绍他们团队提出的一种Ag诱导PFN-Br复合界面,并成功制备出了高效且稳定的倒装有机太阳能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