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行有机光电学术讲座第四十九讲的通知
报告题目:与Jablonski Diagram共舞 - 有机光电材料的生物应用研究
报 告人:冯光雪教授
报告时间:2021 年11月26日(周五)15:00 – 16:20
报告地点:北区科技园1号楼国重N308A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冯光雪,分别于2011年和2016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6-2017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2019年任新加坡初创公司LuminCell Pte Ltd首席科学家,主持聚集诱导发光(AIE)纳米探针的研发和市场推广。研究兴趣主要是围绕AIE材料和共轭聚合物等有机光电材料的开发、机理探索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目前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共一)作者/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30篇,包括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Small、Chemical Science、Chemistry of Materials、Science China Materials等,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入选第十五批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项目。
报告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有机光电材料已经发展成了包括小分子荧光染料、共轭聚合物、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在内的庞大家族,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报告将介绍如何在雅布伦斯基图(Jablonski diagram)指导下设计和优化有机光电材料的各种能量利用途径,从而实现更优越的光诊疗生物医学应用。首先以荧光为例,从分子设计(电子推拉体系、扭曲分子内电荷转移、空间位阻等)和纳米工程(颗粒尺寸、J-聚集体、超分子组装等)角度探讨如何实现有机发光聚集体的光学性能的优化。进而从给体-受体选择、共轭长度调控、光致电子转移、π-π堆积效应等角度系统参数阐述了如何通过抑制其他能量跃迁途径从而实现对其热失活途径的最大化利用,从而显著提高光热治疗和光声成像的效果。此外,激发态能量的系间穿越(ISC)为光动力治疗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报告还将从提高活性氧产生效率和调控活性氧类型两个方面讨论提高光动力治疗的策略。
报告题目:新型硼氮材料在有机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报告人:庞淑婷博士
报告时间:2021 年11 月 26日(周五)16:20 – 17:00
报告地点:北区科技园1号楼国重N308A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庞淑婷,2020年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自202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段春晖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是设计合成新型硼氮材料,并探究其在有机太阳电池中的应用。目前在相关领域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6篇,包括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等。主持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2021)、博士后特别资助(站前)项目1项。
报告摘要:硼原子和氮原子分别为化学元素周期表第5号和第7号元素,硼氮键为碳碳键的等电子体,但硼氮键特殊的杂原子效应赋予了该键诸多优势。首先,硼、氮杂原子效应能有效调控分子能级,能够通过硼氮键设计合成深能级的材料。其次,硼氮配位键的取向可调控材料的聚集类型,这对有机太阳电池的活性层形貌以及器件性能等带来诸多影响。同时,硼氮单元可进行多样化的结构修饰,基于硼氮单元能够发展结构多样化的材料。此外,在器件物理方面,得益于硼、氮原子的相反共振效应,硼氮共价键可赋予材料高三线态能级、低单线态和三线态能级差的特点,有望通过硼氮材料的应用来降低有机太阳电池的三线态复合能量损失。本报告将介绍本课题组在硼氮有机光伏材料设计合成以及器件应用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