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简报2020年第4期(总第67期)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简报2020年第4期(总第67期20201106).pdf
摘要:
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第二期“材料科学前沿论坛”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八期“发光明师讲堂”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2020年10月16日下午15:00-17:00,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第二期“材料科学前沿论坛”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八期“发光明师讲堂”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由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承办,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於光教授主持,香港城市大学学务副校长、欧洲科学院院士Prof. Alex K-Y. Jen(任广禹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由于疫情原因,本次讲座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在线举行,并通过腾讯直播、bilibili直播科研云频道两个渠道同步直播,百度等多个海内外媒体平台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实时转播。
讲座主持人马於光教授首先介绍了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背景、研究领域、组成人员等,以及“材料科学前沿论坛”和“发光明师讲堂”相关情况。随后,主持人介绍了本期主讲嘉宾任广禹教授的学术科研经历以及他在发光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任广禹教授作题为“Recent Breakthroughs in Organic and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讲座,在讲座中,任广禹教授与参会观众们分享了有机光伏材料和钙钛矿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讲述了有机光伏材料在能量损耗降低、提高光电转化效率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并详细介绍了钙钛矿电池的原理形貌、应用领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
讲座结束后,马於光教授为任广禹教授在线颁发了“发光明师讲堂”纪念牌。随后,任广禹教授回答了观众们提出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电池的区别、钙钛矿电池的机理和应用等问题,同时,任广禹教授与观众们交流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电池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并邀请观众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保持关注,表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充满信心。至此,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第二期“材料科学前沿论坛”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八期“发光明师讲堂”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以线上形式进行,为国内外线上观众的参与提供了便利。据实时数据显示,腾讯会议、腾讯直播、bilibili直播科研云频道三个直播平台和百度等海内外转播平台的观看播放量累计达10.5万人次。本次讲座是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材料科学前沿论坛”的第二期讲座,通过这两次线上讲座,增进了国内外光电磁功能材料领域的同行对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及“材料科学前沿论坛”的了解,以及对粤港澳大湾区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的关注。
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第三期“材料科学前沿论坛”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九期“发光明师讲堂”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2020年10月23日下午15:00-17:00,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第三期“材料科学前沿论坛”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九期“发光明师讲堂”学术讲座在华南理工大学北区科技园一号楼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N308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由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承办,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於光教授主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宇亮院士担任主讲嘉宾。
主持人马於光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期主讲嘉宾赵宇亮院士的学术科研经历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并代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向赵老师颁发了“发光明师讲堂”纪念牌。
随后,赵宇亮院士做题为“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与肿瘤药物输运纳米机器人技术”的讲座。在讲座中,赵宇亮院士向在座师生详细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研究背景、科学问题与分析方法瓶颈、纳米生物安全的化学生物学机制、医学应用等内容。赵宇亮院士还对纳米材料的前景做了展望。
讲座结束后,赵宇亮院士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听众们提出的纳米材料相关问题,并向现场听众们介绍了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的成立背景与概况。随后,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第三期“材料科学前沿论坛”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九期“发光明师讲堂”学术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场讲座也是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材料科学前沿论坛”的第三期讲座,也是该论坛开设以来首次以线下形式开展,吸引了广大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教师与学子、广州科技中心等学界业界专业研究人员等校内外人员前来学习,现场气氛热烈,双方互动交流活跃。
实验室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的“聚集诱导发光”入选2020年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日前,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公布2020年度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Top Ten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Chemistry)评选结果。这是由IUPAC于2019年发起的全球性活动,希望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具有巨大潜力的创新技术,以此来改变当前的全球化学与工业界格局,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遴选出的新兴技术被期待更好提升人类生活和社会质量,帮助我们更合理、更高效地利用和转换资源,为新材料、电池、传感器和医学等诸多应用领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本次评选结果中有两项是由我国科学家们引领的新兴方向,其中 “聚集诱导发光”是由实验室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
聚集诱导发光
当今,有机发光材料已经在发光二极管和生物成像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这类材料含有大量的芳香基元,但其在高浓度下倾向于堆叠,从而导致荧光猝灭,这一效应被称之为聚集导致发光猝灭。早在2001年,唐本忠教授团队就观察到了一个与之相反的现象:某些分子在稀溶液中发光微弱,但堆积后发光显著增强,并称之为聚集诱导发光(AIE)。尽管这一现象报道之初,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AIE改变了人们对发光材料的传统认识。分子的“形状”是理解这一效应的关键。与传统的发光分子不同,AIE分子呈现非平面的构型,它们就像微型螺旋桨一样,不停地转动。但当它们聚集时,旋转大大抑制,从而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自从AIE概念提出以来,化学家们已经制备了数类具有这种效应的化合物,其中包括经典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复合物,以及聚合物、寡糖和纳米粒子等。AIE为发光材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AIE材料已经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传感器和新型生物成像技术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实践证明AIE材料在光电器件、荧光传感器、生物成像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聚集诱导发光是中国原创的、耕植于祖国大地的新兴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5月31日,全世界共有145个国家约12000家单位从事该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作为聚集诱导发光研究的全球引领者,唐本忠院士立足于当今时代浪潮,致力于将聚集诱导发光的基础研究进行产业转化。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又译国际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是一个致力于促进化学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也是各国化学会的一个联合组织。以公认的化学命名权威著称。命名及符号分支委员会每年都会修改IUPAC命名法,以力求提供化合物命名的准确规则。 IUPAC 也是国际科学理事会的会员之一。
10月22日上午,苏州市人社局副局长田嘉勇一行来实验室参观调研。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磊研究员向调研组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概况,组织结构,主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及承担科研项目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国际合作情况,以及有机发光显示、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生物光电和成像诊疗等研究方向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调研组参观了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超净室、超快光学平台、质谱室、小角度x射线散射式等仪器测试平台,并重点参观了成果展示室。
在成果展示室,应磊研究员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柔性AMOLED显示屏、氧化物TFT背板、热激子发光材料、OLED护眼台灯、半透明有机太阳电池等研究成果的研究背景及材料特点。
调研组对实验室取得的原创性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表达了希望双方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的强烈愿望。
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调研。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项目评审结果,共有625个项目(含港澳)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兰林锋研究员成功入选。
据悉,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设立于2012年,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近年来该项目竞争异常激烈,平均资助率不足10%。
兰林锋,男,1983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柔性电子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被引用近3000次。编写“十三五”国家重点规划出版物《印刷显示材料与技术》(科学出版社)。获授权发明专利30件(其中美国专利6件)。获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光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入选广东省杰青、青年珠江学者,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
10月30日(星期五)下午 15:30,“光电学术讲座”第四十三讲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报告厅N308开讲。材料学院院长、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彭俊彪教授、实验室兰林锋研究员分别向师生们做学术报告。
兰林锋研究员作题为“稀土掺杂氧化物半导体的光电机制”的报告,在报告中,兰林锋研究员介绍了氧化物TFT半导体材料导电机制的研究进展。兰林锋研究员从传统氧化物半导体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出发,探讨 通过稀土Pu掺杂氧化物半导体的方法,解决了材料的光稳定性的问题。利用稀土元素吸收蓝光后,激发态电子能快速回到基态的特点,解决了蓝光造成的TFT工作电压漂移的问题,并做了工作机制的研究。
报告结束后,兰林锋研究员与现场师生展开了互动交流,回答了现场师生们提出的氧化物TFT半导体材料导电机制的相关问题。
彭俊彪教授作题为“发光显示进展与问题”的报告,在报告中,彭俊彪从有机发光的发展历史出发,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OLED、全彩量子点和钙钛矿发光三种显示技术通过喷墨技术打印制备发光器件研究的进展。并重点介绍了团队通过调控三种显示技术的墨水的粘度等特性,提高喷墨打印器件像素点质量的研究。
报告结束后,彭俊彪教授与现场师生展开了互动交流,回答了现场师生们提出的发光显示的相关问题。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进展介绍
Ⅰ.基于镱亚晶格能量迁移的红外II区响应上转换发光
Ⅱ. 基于共配体策略的高效率准二维钙钛矿发光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