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举办2020年科技活动周公众开放日活动
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为展示科技创新成就,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协调发展,推动科学普及活动惠及于民,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于8月29日通过云端推出了系列科普讲座。
本次活动邀请到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於光教授、实验室副主任陈炤、牛泉教授及实验室公共平台四位老师。其中,马於光教授和牛泉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有机光电材料基础科学问题——势阱、缺陷与稳定性”、“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老化机理”等云端科普讲座。
陈炤副主任在“云上”介绍了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概况,公共平台的四位老师带大家在“云上”参观了发光材料与器件国重重点实验室的化学平台、物理平台、超快激光平台及X射线衍射/散射测试平台。
马於光教授作讲座
马於光课题组长期致力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在电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并拓展了其在有机电致发光、电致变色和超级电容等应用。在讲座中,马於光教授以有机光电材料基础科学问题展开,在势阱、缺陷与稳定性等概念性问题和大家进行了交流。他以电化学中的基础概念展开,深入讲解材料的势阱和缺陷在器件稳定性的影响,使大家在材料科学中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牛泉教授作讲座
牛泉教授针对PLEDs 的本征老化问题,通过发展陷阱辅助复合理论与器件模拟方法,提出PLEDs的本征老化是由于激子与自由电荷相互作用,导致空穴陷阱的形成。利用“陷阱稀释”方法成功实现了对PLEDs本征老化现象的抑制。同时,发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负电容现象与陷阱效应直接相关,量化了负电容与陷阱密度的关系,提出利用负电容现象定量检测器件老化中陷阱的形成。系列工作明晰了PLEDs 的本征老化机理,提出了抑制本征老化的解决方案,为商业化制备高稳定性PLEDs 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次系列科普讲座由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炤副主任主持。她表示,与以往面对面的讲座形式相比,本次云端科普活动让大家感受了到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屏幕阻断不了大家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将会一如既往做好科技普及工作,为全国科技推广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