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简报 2019年第5期 (总第58期)

2019-07-15 1594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时凤教授荣获国际玻璃协会Gottardi

201969-14日,由美国陶瓷协会主办的第25届国际玻璃大会在美国波士顿召开,来自全球45个国家的900余名专家和学生参加了会议。大会颁发了每届全球范围仅授1人的Gottardi学术奖,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时凤教授获此殊荣。该奖由国际玻璃协会于1987年设立,旨在表彰和奖励在玻璃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颁奖仪式后,周时凤教授以“Multicomponent photonic glasses and fibers”为主题做学术报告。

获奖者简介:

周时凤,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光功能玻璃的研究。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Mater.JACSAdv. Funct. Mater.Prog. Mater. Sci.等发表SCI论文50多篇,研究成果被美国光学协会、英国路透社和今日材料等报道,相关成果2次入选“中国光学重要成果”。他入选了国家“优青”、教育部“新世纪”和广东省“杰青”等人才计划,曾获日本陶瓷协会仓田元治奖等,现兼任国际玻璃协会TC7Crystallization & GCs委员。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篇论文入选细胞出版社2018中国年度论文

日前,由中国科学报社与细胞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9年“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系列活动——细胞出版社2018中国年度论文、年度机构颁奖典礼暨前沿论坛在北京举行。

此次揭晓的2018中国年度论文共有5篇,其中,实验室黄飞、叶轩立为通讯作者,发表Joule的《实现有机半透明太阳电池的发电与隔热综合应用》入选。

此次评选基于《科学新闻》杂志“2018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特刊。该特刊收录了4232018年发表在细胞出版社旗下研究类期刊上以中国内地机构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高水平科研论文。中国科学报社作为第三方,通过特邀专家评审、结合数据分析,在特刊入选论文中遴选出年度论文。

在随后举办的前沿论坛上,实验室叶轩立教授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多名科研人员围绕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领域的前沿话题做了学术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一行来实验室考察调研

613日上午,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一行来访实验室,就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内容进行调研。实验室副主任陈炤为到访人员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整体情况,近年来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到访人员参观了国重室的超净室,小角度x射线散射室等公共服务平台。

孙芳城校长对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引进以及科研创新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表示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科研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很多方面值得学习。

 

“光电学术讲座”第三十六讲开讲

628日(星期五)下午 1500,“光电学术讲座”第三十六讲在国重报告厅开讲,此次讲座由马东阁教授主持。乔现锋副研究员以“有机光电器件中的电子自旋效应”向师生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在报告中,乔现锋介绍了有机光电器件中的电子自旋效应的影响,分析了增强三线态到单线态转换的自旋因素,以及实际中常用的策略:分子内、分子间电荷转移态和n-π跃迁来降低自旋交换能。此外,还介绍了利用EL-Sayed规则增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采用局域-电荷转移杂化轨道之间的转换,提高电致发光效率,以及在此基础上从自旋角度出发,采用非磁性的原子核来增强材料的性能的方法。随后详细讲解了超精细耦合和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作用机制和在材料中的实施方案,并展望了利用有机激发态发展新型器件的技术方案。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消防培训及疏散灭火演练

为增强实验室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应急逃生能力和灭火技能,保障师生生命安全。613日下午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广东消安应急管理服务中心陈志军教官对国重师生进行消防培训。

陈教官从消防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出发,列举一些精准深刻的火灾案例,向师生们详细讲解火灾发生的原因和逃生的注意事项,介绍了一些新型灭火工具和火场逃生工具。陈教官还重点向师生讲解了防烟面具的佩戴方法,并做了详细的示范动作。

演练前期,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消防安全组长马於光主任,副组长陈炤副主任,和各实验室安全负责老师一起商定了此次演练活动方案,明确了各自的职责。

13日下午430,警铃拉响,国重大楼内所有师生反应快速,3分钟内完成紧急疏散,到达国重大楼前的广场位置。在广场前,学校保卫处人员为国重师生详细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示范了灭火的标准动作。在保卫人员和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们纷纷动手,进行灭火实战演练。

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学生参与度较高。通过此次活动,全体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意识,增长消防知识,提升了安全防护技能,达到了预期效果。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二届 “国重杯”篮球邀请赛圆满结束

为丰富同学们的文体娱乐生活,充分发挥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同学间的集体凝聚力,616日由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举办的第二届发光材料与器件国重杯篮球邀请赛正式拉开序幕。

本次比赛共有4支参赛队伍,分别是光纤一代表队,光纤二代表队,聚集发光代表队和光电代表队。

此次比赛采用半决赛和决赛的赛制进行。616日下午2:00,半决赛正式打响。球场上,球员们奋力拼搏,每球必争,扣篮、空中接力、钩手射球等各路球技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终,光纤一代表队通过加时赛淘汰聚集发光代表队,光电代表队淘汰光纤二代表队,成功晋级决赛。

616日下午6:00,总决赛在热烈的气氛中正式打响。整个球场充满了紧张的气氛,球员们的激情全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此刻的篮球场上。比赛开始后,光电队每位球员都全力以赴,从防守做起,越战越勇,成功将比分拉开。在下半场中,光纤一代表队经过调整,稳住了阵脚,开始组织起了有效的反攻,双方开始了拉锯战。比分不断被改写,气氛一次次被推向高潮。但是由于刚开始比分落后,最终遗憾告负。在三四名争夺中,聚集发光代表队通过加时赛击败光纤二代表队。球员们凭借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激情,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采。最终,光电代表队,光纤一代表队,聚集发光代表队分别获得本次邀请赛的冠军、亚军、季军。

此次比赛,不仅充分展现了球员们精湛的球技,更体现了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青春活力和精神面貌。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骨干人才简介:叶柿教授

叶柿,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北京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张勤远教授。随后正式入职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已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70余篇,他引近3000次,h因子为27。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37篇,包括Mater. Sci. Eng. RAdv. Funct. Mater.Adv. Sci.Nano Energy等。授权中国专利6项。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正面评价。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余次,国际会议分会主席1次;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曾获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稀土之光青年科技奖二等奖、中国稀土学会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优秀口头报告奖等。

叶柿教授主要从事稀土/过渡金属发光材料及其器件化、功能复合化的基础研究。近年来致力于热效应下稀土发光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研究,利用稀土短程配位化学结构与发光的关系,结合可反映活性离子间短程-长程作用的其它物理性质来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学术成绩有:(1)提出用Yb3+-Er3+上转换发光原位地探测激光玻璃/光纤等材料微结构变化-热致组分离子的迁移(Nano Energy 50 (2018) 88; Adv. Sci. 3 (2016) 1600302; J. Mater. Chem. C 4 (2016) 7286),为解决难以原位监控光功能材料与器件热损伤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2)提出用Eu3+作为结构探针并结合Raman光谱研究过渡金属酸盐发光材料微结构及热猝灭性能,为解决酸根基团电荷迁移态吸收边能量越低-热猝灭性能越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上的权衡调控策略(J. Appl. Phys. 2017, 121, 123105; Opt. Mater. 2018, 75, 337); (3)提出用过渡金属离子(Cr3+,Mn2+)-稀土离子(Yb3+)在空间上的微结构聚集和能级上的电/磁耦合策略(Adv. Opt. Mater. 2 (2014) 670; Adv. Sci. 2 (2015) 1500089; Sci. Rep. 7 (2017) 46219),来解决它们在室温上转换发光过程中无辐射弛豫几率大的问题。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进展介绍

1.有效的双元阴极界面应用于宽带隙非富勒烯体系

近年来,由于非富勒烯受体的发展,有机太阳电池的器件效率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同时随着宽带隙非富勒烯受体的开发,受体与界面之间的能级匹配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目前普遍使用的聚合物阴极界面如PFN, PFN-Br, PEI等,由于其绝缘性质,只能在很薄(~5nm)的情况下使用,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优势。而随着NDIPDI一类的新型阴极界面的开发,由于其独特的自掺杂效应,拓宽了厚膜阴极界面优势,同时也为匹配宽带隙非富勒烯受体奠定了基础。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黄飞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系列基于NDI的新型阴极界面材料,能够很好地应用于高效富勒烯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发现其LUMO能级逐级变化,在非富勒烯体系中有着更好的应用潜力。研究人员通过系统研究将其引入不同非富勒烯体系中,发现只有当受体与界面能级匹配时,才能获得更好的电荷抽取性能,达到正常的开路电压输出,基于这一发现,实现了有效的高达1.22V单结有机电池器件制备,同时,通过双元阴极混合界面策略,实现了阴极界面能级可调,同时获得更佳的性能输出,由于混合阴极界面在匹配宽带隙受体体现出更好的厚膜性质,最终将其应用于宽带隙非富勒烯叠层器件。在基于BDT-ffBX-DT:SFPDI 这一体系中,实现了2.39V的双结叠层电池器件,这也是目前为止报道的双结叠层电池中最高的Voc输出,同时,这一超高Voc叠层器件也实现了光电解水的实际应用。这一研究不仅为宽带隙非富勒烯受体界面匹配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双元混合的阴极界面策略也能更好的扩展原生界面的应用,显示了其在大面积宽带隙非富勒烯体系中的应用潜能。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 Mater. Chem. A2019), DOI: 10.1039/c9ta02844g)上,其中通讯作者为张凯副研究员、段春晖教授和黄飞教授,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殷庆武,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6月份境内外学者来国重室访问交流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北区科技园1号楼

电话:020-87113184 传真:020-87113184

邮箱:skllmd@scut.edu.cn

欢迎关注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