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镛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全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成果

2019-09-11 124

2019年9月10日,华南理工大学曹镛院士团队通过精细的光学调控和形貌优化策略,实现大面积/厚膜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光伏效率超过10%,有效地克服了有机太阳电池由实验室小面积(<0.05 cm2)向1 cm2初级模组规模过渡时的性能损失。相关成果以“Surpassing the 10% efficiency milestone for 1-cm2 all-polymer solar cells”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樊宝兵博士,通讯作者为黄飞教授、应磊研究员,以及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的李宁博士,华南理工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pic1

全聚合物太阳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具有柔性、全固态、可低成本溶液加工、可实现半透明等突出优点,以及优异的光、热、机械稳定性,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前景。通常,薄膜全聚合物太阳电池对近红外光的利用率较低,限制了器件短路电流的提升;而增加膜厚将导致电荷复合严重、填充因子低等问题。该研究基于萘二酰亚胺类聚合物电子受体的独特光学特性,利用光管理策略解决了短路电流的瓶颈,通过精细调控光敏层形貌,克服了填充因子损失,实现了1-cm2厚膜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超过10%,为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樊宝兵,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聚合物半导体材料设计与有机太阳电池光伏性能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2篇)、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5篇。

应磊,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在Nature Energy、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10余篇),被引用4500余次,共1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件,中国发明专利12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广东省杰青等项目,入选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

黄飞,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主要从事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他引累积超过12000余次,多次入选ESI材料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先后参与获得过2010、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4年美国化学会Arthur K. Doolittle Award、2015年教育部首届青年科学奖等。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北区科技园1号楼

电话:020-87113184 传真:020-87113184

邮箱:skllmd@scut.edu.cn

欢迎关注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