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简报(2013年第2期)(总第六期)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简报
(2013年第2期)(总第六期)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简报2013年第2期(总第六期)完整版:
摘要:
吴宏滨教授和曹镛院士研究组一科研成果入选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实验室全力以赴迎评估
3月9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华南理工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吴宏滨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曹镛院士研究组一项科研成果入选。该项成果利用一种倒置结构实现了能量转换效率达到9.214%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刷新了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献报道中单结聚合物异质结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世界最好水平。
该研究团队在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首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醇溶性聚合物太阳电池界面调控材料与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了器件效率的新突破。研究人员通过在氧化铟锡表面引入水(醇)溶性共轭聚合物,制备出可高效收集光生载流子的阴极,从而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效、新颖的倒置结构聚合物太阳电池。该器件结构可有效增强入射太阳光的吸收,因而可有效提高器件的短路电流等关键性能指标,并实现了9.214%的能量转换效率,这一效率得到国家光伏质检中心的独立认证。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学》)上发表(第6卷, 第591-595页, 2012年),并被该期杂志选为研究亮点。
据吴宏滨教授介绍,聚合物太阳电池是指核心组成为共轭聚合物(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一种新型的太阳电池,具有重量轻,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分子结构设计灵活,可通过印刷技术大面积制备以及不需要高温制备工艺等诸多优点,是一种有潜力的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太阳能发电、野外便携式充电器、发电式建筑外墙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前期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太阳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可超过8%,但是如果要大规模生产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大幅提高其能量转换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模组制备工艺及光照下长期稳定性的研究。
上海技术物理所褚君浩院士认为,聚合物太阳电池是一种新型光伏器件,具有制备成本低、重量轻、可制备成柔性器件等优点,与无机半导体太阳电池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利用一种倒置结构实现了效率达到9%以上的聚合物太阳电池。他们的研究表明,小面积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十分接近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水平,通过进一步进行大面积电池均匀性研究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加强长期室外稳定性的研究,有可能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前景,是一类值得大力支持发展的薄膜太阳电池。
据了解,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会同《科技导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和《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设有推荐、初评、函评和发布4个环节,其最终结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投票选出。
3月2日、3日,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迎来了科技部组织的五年一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针对科技部的评估要求,在实验室主任曹镛院士的领导下, 实验室在评估前做了认真的准备。2月23日、26日,在科技处的主持下,分别举行了2次全面的预评估,学校领导、科技处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学院的相关人员分别参加。
校领导分别听取了实验室的主任报告和五个代表性成果学术报告,并考察了实验室现场情况,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针对考察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他们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了国家在某一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高度重视迎评各项准备工作,希望学校、学院和实验室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做好迎评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顺利通过五年一次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