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发展之我见---建设人文校园
人文校园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渐进的发展过程。要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要培养人文素质丰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要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必须大力加强人文校园建设,让校园人文光彩四溢,由此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潜力;必须不断提升校园人文品位,展示校园人文的独特魅力,让学校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之地,开拓之地。。因此,作为著名理科高校的华南理工大学,更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如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主动,以愉快全体师生的生命,以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学校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具体地说就是要建设一个处处有教育景点、处处有历史经典、处处有校本特色、处处有文化品味、处处有思想内涵、处处有精辟哲思、处处有人文气息、处处有独特精神的人文环境,使师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养成人文精神,为未来的进步和一生的发展积蓄经久不衰的动力。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人文华工的发展建设之拙见。
一 加强校园文化的开发与创造功能
学校要经常举办有关人文科学方面的讲座,要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沟通能力,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敢于坚持真理,为科学献身的高尚人格。可以在抓好智能文化教育的同时,借助第二课堂活动,利用校办工厂、实验工厂和学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参加校办工厂或实验工厂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鼓励在校的博士、硕士和有科研能力的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和科技开发。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通过接受以实践为主体的实践性教育,比如科技和科技开发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理性地面对失败,学会正确地审视自我,进而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使热爱劳动及早成为大学生们最重要品质,培养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劳动者,让学生在热爱劳动的思想基础上热爱科学,并掌握充足的知识技能、技术基础,才能使他们在劳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学会理性地面对失败,学会辩证地认识自己,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彻底改变大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现状。
二、培育校园文化,注重人文积淀
首先应创立学校的品牌特色文化。学校的教育品牌特色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有一个突出的品牌特色,学校的声誉就能提升,学校的前途就有希望,师生的发展就有保证。华工有许多标志学院,如建筑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商学院等,应加大对其学院品牌的宣传和建设。我们外院是华工大少数的文科学院之一,因此就更有必要加大与其它学院的交流互动,增加外院的品牌和影响,多举办与外语有关的实用讲座等。
其次,营造融洽的校园人文氛围。高等学校是专家、学者云集的场所。治学严谨,德高望重,又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的老教授、中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人,是改革开放30 年来祖国四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典范高校可以开展专家、教授访谈录等形式,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用他们的伟大人格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增强浓厚的人文学术气氛。
学校的人文氛围是影响师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学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对广大师生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要培育校园文化,就要重视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首先,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其次,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要尊重教师发展的利益、价值和愿望,在学校管理中,为教师搭建成长进步的平台,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针对学生的人文氛围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这方面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之本”的理念,坚持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主动磨砺与修养;行为上上进,主动求索与时取;学习上自主,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班纪班规的制定,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校纪的管理等。通过如此种种举措,让学生觉得我是学校的主人,使学校的人文氛围达到一种民主平等的融洽状态,使学校和学生同时得到进步和发展。
最后,加强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现在,大学生处于角色社会化转换时期,原有的习惯思维受到现实社会价值观的冲击,知识与观念更新的节奏飞快,学校教育很难同步适应。站在社会的门槛上,预感到各方压力的沉重,学业竞争的压力,就业压力,生存压力,回报家庭与社会的压力,渴求成功的压力等等,这些压力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借助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校的各级党团组织,在做好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同时,利用双休日组织一系列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在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中,主动接受精神文化和规范文化的陶冶。力求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进去,自娱自乐,并注意发挥校内艺术社团的作用,努力做到让学生学有处、玩有场。这样不仅可以使拼杀一周的学子们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娱悦身心的同时,学会有张有弛地生活,在各种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做人,学会处事。而且,如果校园内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占领了校园文化的主阵地,那么,来自校园之外的低级的、不健康的“垃圾文化”就失去了在校园里的生存空间。
三、强化师生的个性修养文化
首先,将教师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大学教师的人格楷模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要把“教风”建设和转变教育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并且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与人类的发展的联系,教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开出的相应的人文课程,也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中寻找和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生长点,还要在各管理环节中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点,从而形成一个多方位的综合培养过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智能文化教育入手,以教学改革为重点,系统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克服“重理轻文”的现象,使人文学科在课程中占有适当的比例。同时要在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促使学生对科学的人性化理解。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行动上。
我们培育校园文化的目的是要提升师生的素养,师生的个性素质是评价人文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尺,师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又是人文校园的重要标志。因此,应该强化师生的个性修养文化。在这方面,要以明确的发展目的为导向,通过大环境的熏陶和大目标的确立,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校园中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四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
学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构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理科高校,社会科学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文史哲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与资金支持;改变传统的资助体系,划拨专款,加强研究基地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对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对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
五 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是高校和谐发展的关键。
学术研究是一种极其高尚的理性和精神追求,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学术方向要与时俱进,学术人才要有大师名师,学术成果要有重大影响,学术平台要有交叉融合。学术需要积淀,学者需要执著。建设和谐学术环境是和谐发展的需要。和谐学术环境包括:包容的学术研究环境,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建设和谐学术环境,就是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培育一个民主自由、宽容开放、公平诚信、充满活力,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之间和谐相处的系统。
总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灵魂所在,它包含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并以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形式体现出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功能,我们应力求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变成师生们的温馨家园、幸福乐园、流连忘返的花园和追求知识、追求精神完美的动力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