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就业
从今年三月上旬开始,我校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作为即将毕业的党员更应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通过近两个月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受益匪浅,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党,了解科学发展观,也使我们学会了用科学发展关的指导实践,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下面,我们小组结合当前就业问题,谈谈我们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收获。
近几年来,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并逐渐凸显且发展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今年的金融危机更增加了就业问题的复杂性。据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9年大学生就业将达到610万。
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与否,关系到社会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的经济与发展,关系到祖国的长治久安。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党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新举措。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把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写进党中央的工作报告中,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的重要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解决好这一社会问题。
首先,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大学生就业。中国20多年来高速发展是因为建国以来大学培养出了很多高素质人才,既然中国在大学生素质方面有这么大的优势,但为何大学生就业就这么难呢?中国大学生的起薪收入有的甚至比农民工还低,很多大学生就业之后即面临着失业,甚至出现硕士生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新闻报道。为了实现发展,我国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第二条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大学生就业。据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受高等教育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美国为35%,日本为23%,中国则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人才配置协调出现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高等教育的弊端。以前的大学生就业是把人直接分配到各个单位,单位再派几个"师傅"带,进行再教育。而现在没有了分配,市场也变了,但教育却没有变,这样就造成毕业生只能是个半成品,而市场只要成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最终输出的产品--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第三条就是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推动大学生就业。目前,在招聘会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应聘人数往往高于招聘人数的几十倍,现场人山人海,异常火爆。这一现象便会使大学生求职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减少。为了阻止这一现象恶性循环,应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全面协调好用人单位与人才供应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增加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第四条就是必须坚持以统筹兼顾解决就业难题。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出现的还有"技工荒"。长期以来,我们主流教育体系与核心教育资源,在基础阶段致力于"升学",在高等教育阶段致力于"学历"教育,始终围绕的目标是"考试"。从而导致教育出来的大学生人才更多的是"应试人才",真正的高素质人才不多。很多大学生擅长于考试,理论多于实践,动手能力与适应能力差,对社会的认识了解与社会职场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应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同时,国家也应对职业教育进行扶持。
其次,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探讨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党与政府从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服务引导、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来解决该问题,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的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社会与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就业结构、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诸多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只有创新探索出一套适应我国当前实际与未来要求的系统的、科学的长效机制,使之实施健全并综合作用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第一条就是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从劳动经济学观点解释当前就业难题,是因为大学生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数量与结构失衡的矛盾,即供求矛盾。只有扩大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人才的层次与结构特点决定了其需求的结构、层次与行业分布。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人才需求主要分布与我国的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第二、三产业发展却与大学生人才需求不能匹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条就是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引导人才合理消费与大学生积极就业。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引导人才的合理消费,倡导建立科学合理的选、育、用、留人才的制度与评价人才的标准,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去对待人才,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采取积极措施与政策去引导大学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以积极的心态与科学发展的观点去对待就业。第三条就是必须健全大学生人才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效率。大学生就业问题,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信息渠道不通畅,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一方面大学生没有及时收集大量的用人需求信息,不了解人才市场的真实信息。另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个性化信息,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不了解,造成了人才招聘效率低。鉴于此,有必要建立专门机构,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创建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咨询服务的长效机制。第四条就是必须统筹高等教育及其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力。解决大学生就业虽不是高校的全部责任和义务,但应是高校所追求的首要培养目标。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都应该与人才市场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接轨,并为适应其改变而不断调整。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与学生服务体系均要利于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为先导理念构建,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就业平台。高校就业工作要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工作管理模式,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探索与实践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总之,在当前的“非常”时期,就业是我们党和领导人面临的首要问题,要保持社会和谐,稳步发展,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是“重中之重”。国家、企业和就业者都要各尽其责,提高就业率。学习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毕业生从身边做起。脚踏实的,点滴落实。全面协调的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全面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让自己真正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充分就业,经济才能稳步发展,社会也才能和谐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