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观
--我为华工和外国语学院科学发展建言
当同学们还对华工校园充满好奇的时候,我们已经熟悉华园的每一个角落。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转眼间,发现自己已在华工和外国语学院生活了五年。在这五年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华工人,华工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此同时,我们亦见证了华工的成长与发展。在时光的润色中,美丽的华园越显大气,风姿卓越。而其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华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办学理念上,华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术立校、开放活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技工作为重点,正努力将校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在这五年中,我们和华工和外国语学院共同发展,对华工和学院的感情日益深厚。看到母校和学院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亦知道,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华工和学院在取得傲人成绩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不可以沾沾自喜,仅仅满足于目前的成绩;而应戒骄戒躁,将目光放远一些,完善学校和学院在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扫除绊脚石,未雨绸缪地为母校和学院将来的发展和壮大打好基础,让其在将来的发展之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而华工和学院要发展,不能采用简单粗放型的发展,而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走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发展道路。在我们为华工和学院发展建言之前,我们先了解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和实质,才能为华工和学院的科学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发展不是简单的增长经济,建设基础设施,丰富物质材料,满足人类生存要求,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 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和阐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随后,在全党展开了一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
随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各种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举办,我们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我们也对华工和外国语学院该如何科学发展有了一点相对浅薄的看法。
科学发展观最初是应用于我国的社会发展,但很快被用来指导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发展。大学校园是一个微型社会,华工的发展也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要认清华工的现状,借鉴其它高校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能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华工现有条件和特色作为谋划发展、全面建设的根本依据。
首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坚持又快又好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就母校的发展而言,从1952年建校以来,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工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工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也因此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 华工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目前的成绩。作为一个以工见长的大学,华工在文科上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华工应该增加人文气息,提高整体的人文素质。我们应该加大对文科学院的重视和投入,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硬件方面的建设,如多购入文科类的书籍和文献,多举办各种适合文科学生的活动等,也有软件方面的建设,如延请人文名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促使人文学科的发展,使得学校能够更加平衡地综合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华工的发展,必须考虑人的利益为先。胡锦涛提过: “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华工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走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绿树繁花。美丽的东西湖交相辉映,民族式的建筑与现代化楼群依山伴水,错落有致。然而,当我们沉浸在华园美丽的景色中时,会发现,在校园的建设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即繁忙的交通。校园内的车流量相当大,尤其是在上下课的高峰期,经常出现人和车抢道的情形。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无论对路人来说,还是对车主来说,都是比较危险的。从环境的角度来看,车流量大,不仅使得整个校园内经常灰尘飞舞,而且过量的噪音也对上课和学习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解决车流量的问题对于校园的建设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华工应该减少校园内的车流量,如在四个学校入口处建立停车场,而华园内部车辆限速,部分路段禁车,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保障行人的安全,保护华工优美的环境。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建设每个缓解,各个方面相协调,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作为从华工毕业的本科生和现在的研一的研究生,我们在外国语学院已经度过了5年时光。5年的时间与外国语学院一同成长和发展,我们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从自身的切实感受,对学院的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有了一些个人的感受和看法。学院的发展模式有其优点,也有其相对不足的方面。学院的发展,需要做到全面协调,统筹兼顾。
对于学院的教学方面,在我读本科四年阶段学的是科技英语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有较深体会。虽说专业为科技英语,但似乎主要还是学的英语基础课程,而对于科技部分,主要学的是一些基础理工课程,如机械学和电子电路。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既有英语又有科技,但其实两者并没有质上的结合。如果能把科技更好地融入到英语的教学中,这将是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到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得知本科生又开设了经贸英语专业,想来这是适应形势的发展。在实际情况中,经贸英语的适用范围比科技英语更宽,使用的机会也更高,或者说实用性更高。因为不清楚这个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所以也较难提出具体的看法,但是对于这个专业,虽然适用范围宽广,但也更易流于普通,没有理工科院校的特色。因此,建议开设的课程应该还要带上理工特色,也就是把科技英语的特色放进经贸英语专业里。而至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感觉自己学习的成分比较多,还是需要靠自习,靠自己看书,拓宽知识面,加深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文学专业相较于语言学专业,更需要靠自习去完成学习,再不能靠课程短短几十分钟,老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使学生知道怎样去学习怎样去进行研究。课程并不是必须,指导才是关键。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学模式可以做相应的调整变化,把学生的角色从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完成设定的研究任务。
教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工作。由于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大学院来说人数较少,所以管理比较严格到位。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在学生活动方面,学院一直实行简而精的方式方法,活动不会过多而加重学生的负担,而用精品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做出改进,使活动更加切合学生的需要,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活动的价值。
5年的时间,让我们对华工和外国语学院产生的深厚的感情,也让我们对华工和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有了一些理解和看法。以上的建议比较浅薄、不成熟,也许并不能解决学校和学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是我们作为华工的学生,作为学生党员的心声,希望华工能又快又好、全面协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