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华工,作为一所知名的高等学府,更应该把学生里利益和长远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工作放在首位。作为2008级的英语语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很荣幸的成为华工的一员。这里校园优美、大师云集、学生积极向上,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催人奋进。在华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也发现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有责任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希望领导采纳。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气氛。我校处于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城市,这为学校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不可否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也侵蚀着圣洁的校园。学校的商业气氛越来越重,资本显现出强大的力量。老师忙于拉赞助,学生忙于做兼职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真正静下心来读书做学问的却少之又少。校园里汽车往来如梭,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甚至在下课期间出现堵车的现象,(最严重的是图书馆门前,汽车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成为一道屏障,学生从对面的麟鸿楼不能径直走进图书馆)这不仅让原本是知识的殿堂的高等学府变得浮躁、轻飘、急功近利,而且越来越多的汽车增加了安全隐患。我们在走路时必须要十二分的小心,一不留神就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二、减少噪音。大学校园作为知识的殿堂,应该是一个幽静美丽的地方,给人提供沉思和遐想的空间。而我们的校园,往来的汽车、重型机械以及基础建设中所用的设备的发出的噪音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校园给人一种熙熙攘攘、热闹纷杂的感觉。校图书馆紧挨五山路的干道,坐在阅览室窗外汽车的轰鸣声不绝入耳。31号楼的东边是一片废墟,但时不时的推土机的声音会影响我们的课堂。东一至东五宿舍的装修给附近宿舍的学生带来无尽的烦恼。我们理解学校的种种维修举措,但同时也希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把噪音危害降至最低,为何不考虑在暑假进行大规模的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呢?
三、开通国外网站。可能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我们不允许浏览国外网站。不可否认,国外是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对我们大学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国外网站可以给我们研究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最新的学术资料,我们还可以通过邮件与国外知名教授、专家进行交流。而这些事情,仅仅依靠国内网络是办不到的。尤其是我们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更是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多的了解英美国家,掌握国外资讯。另外,我们研究生已经具备辨别真伪、去伪存真的能力,而学校规定的只能上国内网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希望学校取消研究生不能上国外网站的这一规定。
四、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将会拖延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步伐。人文学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它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人文学科建设的滞后,将导致学校培养人才的人文素质的缺失,学校发展后劲和潜力的贫乏。因此,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发展的需要,广泛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将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纵观华园,学术讲座中以理工为主,余下的讲座则主要围绕职场信息、求职经验、考研、出国留学这几个方面,它们主要是讲授如何包装、推销自我,如何掌握应试技巧等等,不可否认,这些经验、技巧在关键时刻确实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气质、涵养、素质不是一两场讲座就能提高的。这些讲座太注重现实意义上的“实用性”,而且我们听过以后却发现讲座内容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换个说法而已。希望学校能增加一些旨在提高人文素养的讲座,如一些文学作品的赏析,哲学思想的介绍和反思,当代社会现象的解读,营造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氛。温家宝总理曾经对我们大学生深情地说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 那才会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当我们钻研各自专业的时候,不仅要埋头苦头,还要不时的仰望星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局限和拘泥于个人的一己私利、一席之地;养成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报效的情怀,学会了关心、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以上的几点建议是我观察学院及学校的情况所提出来的,可能其中的一些言辞过于激烈,一些观点过于偏激,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够成熟、全面。但我的出发点全是为了让华工的明天更加美好!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应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应该时刻发挥自己的党员先进性。希望学院领导能够考虑,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给学院和同学们带来一点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