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为经,行动为纬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为华工发展建言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华园迎来了又一年的盛夏。在这个美丽的校园,有思想火花的碰撞,有开拓进取的冲动,更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这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是一种前途与命运的革命和呼唤。这里没有华丽的外衣,历史的积淀却早已赋予了这里最具内涵的外延,朴素的追求与严谨的学风成为华园最具特色的发展。
十七大以来,我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为我们的行动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石,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向标,是我们扬帆起航的新动力。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结合个人体验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是每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学习工作的光荣使命。作为华工的一份子,将永远信守“为华工人,为华工人”允诺,在此提出一点自己对于华工发展的拙见,愿学校有更快的发展、更大的进步。
以人为本,提高素质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是战胜一切的关键因素,素质的提高也将成为人能否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主导因素的关键。
首先是领导者的素质,华工这艘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船将怎样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航行?这便是领导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若想建设成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这一目标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强劲的发展动力,我建议校领导应当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策略,多向国内国际知名大学学习,获取更加丰富的发展理念,把华工真正变成一个提高自我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而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那样单纯的教学场所。
其次是提高教师的素质,课堂是教与学的直接碰撞,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成为教师教学的关键,华工的现状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讲解,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希望华工可以提供给各位教师更多出去学习的机会,带回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讲学方法,使课堂的教与学更加互动,毕竟学生的积极参与(包括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将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代学校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教”的范畴,更多的应当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好的实际应用,当然现在已有很多的课程有了实践环节,但是由于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许多学生都是草草了事,并没有真正完成实践的本质目标。必须提高实践与应用的真正效果,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危机还未解冻,就业的压力更加巨大,面临如此大的挑战,只有我们具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才有机会在机会面前积极争取,成为机会的眷顾者,成功地完成从学校向社会的角色转变。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将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工作为突破点,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专业设计、课程设置、培养手段、培养环节、培养标准、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更加注重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科学发展,需求突破
科学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并且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作为广州的知名高校,华工为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华工的发展目标是以工见长,文理结合,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的大学。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注意发展的平衡,随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建设深入,学科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学的竞争,文化的竞争,精神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领域是一个看不见的硝烟的特殊阵地,没有新的人文精神和现代色彩很难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兼顾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是华工建设综合性大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这一目标具有一定得前瞻性和强劲的发展动力,华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的发展中多一些人文关怀,相信我们华工发展的明天会更好。在要求提高人文社科类发展的同时,更加希望在以下两方面提高校园人文气息:
一是增加人文方面的讲座,增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意识,将“百家讲坛”这样好的人文模式引入我们的校园,同时也是对我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丰富。
二是增加人文方面的活动,例如“走遍南粤大地,探访南粤文化”、“巡游祖国大好河山”、“诗词大赛”等活动,让我们的华园精神更加深魂雄壮。
统筹兼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现代化图书馆,华工现有图书馆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应当建立现代化图书馆,增加阅览室的面积,或在流通书库中增加阅览区域,实现对书籍资源的最大共享化,阅览室实现24小时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最大限度的资料查阅,图书馆实现电子化、智能化,便于对各类资料的获取。
建立学生学术交流区域,实现学生的学术交流,在这里,思维的火花可以得到激烈的碰撞,团队的合作可以得到充分的实现,胜利的果实可以得到众人的分享,真正实现素质的提高,经验的交流,学术的传承。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实现自己期望已久的思想,你可以得到高手的指点,成为你成功道路上一阶阶坚实的阶梯。
华工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校园是一块小天地,校园外是一个大社会,要实现二者的对接,就需要将学校这个小天地推向校外的大社会,以大社会的发展来定位小天地的目标,实现大学与社会的有机融合,切实做好“融入发展促发展”,这将是高校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领会实践载体的精神实质,提高“融入发展促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及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用“融入发展促发展”所蕴含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指导推进学校的全方面改革,不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