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校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建言
---------从自我感受说起
我于2007年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但又不想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于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来恳求学校让我推迟入学一年。这种情况在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在几乎广东省所有的高校中都没有先例。当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不得不放弃时,学校告诉我可以灵活处理。鉴于我的实际情况,学校为我开了先例:保留我的求学机会。这种实实在在为学生着想,以学生的利益为核心的办事方针真正地感动着我,让我坚信当初的选择。我为能在这样的大学继续学习而感到自豪。
入学后,体现在华园方方面面的实践精神让我印象深刻。在老师和学校办公人员的身上,我看到了办事的高效率;在理工科学生的身上,我看到了极强的动手能力。这里提倡的不是墨守成规,不是埋头苦读;而是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扎根校园的同时能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当然华园并不完美,要让她真正成为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我认为有一方面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要让我们的学子在为母校骄傲的同时也能让母校为他们骄傲,我们急需加大建设人文校园的力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建设。关于如何建设我校的人文学科,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我拿不出任何具体计划和措施,但根据我自身的体会我知道有些方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以下这些感受中我意识到了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有必修的公共课,其中有一门是《自然辨证法》。上学期修这门课时,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门主要面向理工科学生而开设的课程。因此尽管在授课时老师已经很尽力地用最普通的语言解释了,但某些感念我仍是弄不明白,比如:熵。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难,大多文科学院的学生都有同感。对自然辨证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大多同学持也怀疑态度。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另一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十张讲座票。就算是兴趣爱好最广泛的学生,如果您问他:去听讲座吗?他肯定是这样回答:Of course! 我还差好几张呢!显然对文科的学生来说大多数讲座只意味着一张票而已。这一点也可以在每次讲座结束时领讲座票的“激动场面”中深刻体验到。针对人文学科的讲座实在太少,毕竟理工科学生占学生人数的极大一部分。甚至很多时候讲座的主讲人也完全没有意识到:也许在座的听众中有那么一两个文科生。或许我们的讲座票可以规定少几张;或许我们可以办一些人文气氛更浓的讲座。
说到我们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时,我想就我们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向学校建议:更多的关注我们图书资料的建设。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用于学校图书馆的建设的资金理所当然地必须向理工科资料倾斜。我们研究生的学习只能依赖我们自己的资料室,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学院资金有限,有很多基本的图书我们都缺乏,更别说从今年开始我们基本上就没进过新书了。估量一个学院的发展前景,我想,教师队伍和图书资料应该是最重要的两项指标了。在任何一方有限的情况下,学院都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不是吗?
在一次听讲座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人文建设同样对理工科学生很重要。那是在一次有关就业指导的讲座上,一个理工科学生针对主讲老师的发言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往地上扔垃圾,咱们学校的清洁工岂不是要都失业?”我记得当时我真的是非常的震惊,在这样一个211、985工程的知名大学里居然有会提出这种问题的学生。我但愿他是外校的学生!这或许是极个别的例子,但它显然反映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值的我们每个华工人思考的。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告诉大家:来到华园不但可以学到真知卓识,你同样可以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高尚的人。
以上这些都只是个人的片面的感受,或许根本说明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普通学生党员的心声。它的出发点是:真诚的希望华园的明天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