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寻找身边的幸福——幸福是什么(2008级本科生党支部徐韵捷)
发布时间:2011-09-15
访问量:
83
幸福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无价之宝.也许你会因做错事而受到责罚,但幸福不会因此就抛弃你,它会静静地守在你身边,抚慰你受伤的心,让你重新变得坚强。也许你是一个孤儿,父母双亡,但请你不要伤心.认真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从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因帮助别人而感到快乐,你会体验到幸福的所在......
有人问,怎样才能长久地拥有幸福?对!幸福是短暂的,它不会只属于你一个人,它是我们所有人类都拥有的.它不会因为你腰缠万贯而醒来停留在你身边只给予你一个人幸福;它不会因你身无分文而多赐予你一些幸福.它只会因你珍惜生命与生活并认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感到快乐而给予你幸福!它只会因你孝顺父母.与同学和睦相处.尊敬老师而给予你幸福!
幸福也是长久的!只有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珍惜身边所有的人,给予别人帮助,自己感到快乐.你才能长久地拥有幸福.幸福并不是很困难才能得到的.要经过小小的努力和奋斗,你才能拥有幸福.当你拥有幸福时,你也许会不知道它在你的身边.当妈妈亲吻你额头时,你的脸上开心而满足的表情就是幸福的痕迹;当你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别人夸奖时,你脸上高兴的笑容就是幸福的痕迹;当你因帮助别人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时,你心里甜滋滋的味道就是幸福的感觉;当你因吃了一顿丰富的饭菜而感到满足时,你已经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幸福不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它就在我们的心中.只要你因某件事情而感到满足和开心的时候,你的脸上或心里就会浮现出幸福的痕迹.幸福走了?不!它没走.它仍在每个人心里的温暖怀抱中,它睡着了.它正在等待我们去把它唤醒,好好儿让它玩耍一番。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去唤醒沉睡中的幸福!让它永远也不能睡着!让这个美丽的世界多一些爱和幸福!
什么是幸福?答案随各人所处境况不同而存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正如《尚书•洪范》对福的诠释一样:长寿便是福。体验生命的存在,就是体验幸福。
体验幸福需要顺从自然不苛求。幸福是美好的愿望在经过艰苦卓绝奋斗之后的享受。租住者说有自己的房便是福;农民说风调雨顺便是福;无业者说有稳定的工作便是福…这是祈求现实生活之福。有工夫读书撰文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这是祈求高尚情操之福。杨昌济先生在《达化斋日记》里,将福的人世沧桑描绘剥落得淋漓尽致: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行路苦,安坐便是福;思量营谋苦,无(钻)营便是福;思量饿寒苦,饱暖便是福;思量从欲苦,循理便是福;思量兵戈苦,太平便是福;思量异乡苦,安土便是福;思量牢狱苦,无罪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思量痼疾苦,无癖便是福;思量孤独苦,有家便是福;思量自苦苦,知福便是福。谆谆之语入情入理耐人寻味。自然赋予了每个不同生命追求幸福的权利,猪往前拱鸡后刨,燕子低飞蛇抢道,各有觅食之法。谁能说这不是一条寻福之途?
苛求幸福,未必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有时幸福就在身边,追寻幸福之人在理想、信念、境界和行动上的各异,导致对唾手可得之福视而不见,相反的却被地位、名声、金钱、利益,甚至是蝇营狗苟斤斤计较而搅混,终南捷径掌高权握厚利却永不满足。于是乎,在一番叱咤风云搏击得筋疲力尽满身伤痕后,心灰了意冷了,劲松了人垮了;变得冷眼看世界,动辄指责社会阴暗人性缺陷,一副玩世不恭怎奈我何的模样,中年变老年到了人生的终点站,却落得个佛头着粪背骂名,回首才发觉自己很难获得平静和从容的心态对幸福。
体验幸福需用平静朴素的心态。体验幸福如同品尝煲好的汤,大口下去一则无味二则伤身。体验幸福本身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幸福留存的时间长短不一,但绝非是永久的。风雨霜雪交替,沟壑坦途更迭,变幻莫测难料。芸芸众生,有谁可执得四季艳阳天?!“福兮祸所伏…”幸福和苦难是把双刃剑一对双胞胎,用平静朴素的心态,像失马的塞翁一样心如止水面对从天而降的祸福,细细咀嚼已经拥有的幸福坦对不期而遇的灾祸,才是人生之最高境界。
体验幸福需先经受苦难。幸福需要漫长的苦修,达摩面壁成佛祖;唐僧遭难得真经,无一例外地阐明体验收获的幸福是一件苦差。悠悠五千文明史,达官显宦黎民百姓无时无刻不在向往福祈求福,对福之认知程度也随社会进步而变得愈加理智、现实、朴素和自然:无病无灾、家庭和睦、不自寻烦恼、有朋友常助…那一样不是福不奢望?
幸福是一连串“现在”的积累。平心想、静气论,放眼人生一条有去无回的单程路,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人生太不易:少不了病去不了灾;免不了老更逃不了死。生命无常,幸福和苦难无常,珍惜生命勤勉一生,又何尝不是福?
体验幸福,将会获得清风般的慰藉;会拥有天空般的胸襟。
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人都对自己或多或少地问过?可能当你长久以来的某种诉求或愿望在某一时刻达成时,你感觉很幸福。但是你回想一下,有没有曾经在达到某一个重要目标之后,却没有得到你预期的愉悦?幸福是什么?这是作者摆给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一种情绪?就像快乐一样?还是没有痛苦?还是好运气?快乐、运气、满足等字眼经常被当做幸福的代名词,但是这些情绪上的东西都会像时间一样飞逝,感觉很好,却无法成为幸福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幸福的支柱。书中阐述一个汉堡模型,四种汉堡类型代表了四种人生模式。即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幸福型。享乐主义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忙碌奔波型是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幸福。虚无主义型是既不享受眼前的幸福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而幸福型则是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动为他们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前三种是与幸福相对立的三种人生态度,我们肯定不能要,而幸福的人生态度就是为了有意义的目标奋斗,既享受当下又为了更加满意的未来,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你做到了吗?
幸福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是成长,是一种习惯,幸福就在你身边。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朋友,你觉得呢?
如果说有什么明显进步意义的话,至少在字面上,今年两会的主题用“民生”取代了“GDP”。这两天的中国主流媒体上更是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关于幸福的讨论。
什么是幸福?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个迫切的问题。而对政府而言,展开这样的讨论,如果从可操作性的结果上看,一是想让人民相信政府是以人们的民生为第一要旨的;同时也更想让人们接受:幸福是可以在现今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以个体对群体甚至国家价值的认同和归属来实现。
所谓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再次频繁见诸报端。这个喜马拉雅山麓封闭小国在强大宗教力量左右下的祥和、自足特别是人们精神上的归属,成为世俗经济和民主自由并不发达而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一个神话。
不丹也许是一个例外。就像也许有一种极端的情况,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习惯于做奴隶的人同样也会觉得自己幸福无比。这其中的代价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自由的缺失,或者说对自由及其价值的无意识。而我们应该知道,民主自由其本身应该是有至高价值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其它基于其上更大社会价值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相信,仅有民主自由是不可能幸福的,而没有民主自由的幸福则绝对是禁不起推敲的。
这里的民主自由,包括广意上人民对社会资源使用和分配的权利行使,也包括狭意上老百姓在温饱后追求更多发展空间的选择权。联系起前几年中国热播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生活》,我想,幸福,尤其是群体的幸福,是建立在一种可以充分自由选择之后,大多数个体对群体价值认同和归属而产生的满足感。没有选择的幸福只能是一种伪幸福,或者说,像许许多多今日中国同胞温饱后的“被幸福”。
归根结底,政府的职能是创造平等的社会环境,保证人们有民主自由以选择生活和幸福的权利,但绝不能、也不可能保证人民的幸福本身。不切实际的华美之辞,听起来很好,但实际上肯定脆弱无比,如我们曾经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