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寻找身边的幸福——审视“幸福”(2008级本科生党支部蒋佳琳)
发布时间:2011-09-15
访问量:
128

审视“幸福”
“幸福”虽然不是一个我们经常会挂在嘴边的词汇,却是一个世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终极目标,可是当我们问及他人甚至是自己时,我们或许都很难定义自己心中的“幸福”。幸福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或许幸福是贫困之人眼中的一夜暴富,是父母怀中的新生儿,或是老人渴求的一副健康的体魄……在我现有的二十多年的人生中,我学习过“幸福”这个词汇,在字典里它被定义为“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我也曾通过阅读和亲身的体验去理解“幸福”的含义,但是我仍然是把“幸福”当做是一种愉快的心理状态,我一直会以为幸福就是“久旱逢甘露”,是在没日没夜学习后迎来的暑假、是在电视日日月月广告后吃到的必胜客大餐、抑或是学习间隙中开的生日派对,幸福在我看来是在苦闷过后那一刻放松的瞬间。但是阅读了泰勒.本沙尔博士的《幸福的方法》,我开始对“幸福”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开始审视“幸福”。
“幸福”在泰勒博士看来是一种科学,它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积极心理学是连接科学象牙塔和日常生活的桥梁,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与精准性,同时也具备自助运动给人带来的愉悦和乐趣。在新浪的“公开课”里面我也找到了泰勒博士在哈佛大学讲授“幸福课”的相关视频,我也是通过阅读中文译本的文字同时观看泰勒博士生动的演讲,进而慢慢理解“幸福”这门课程的深刻奥秘。泰勒博士强调,“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幸福的奥秘就在于你的视角、你的理解、你的心态、你的选择。幸福不仅是快乐,也包括面对困难、挫折的权利。幸福是成长,是一种习惯。幸福就在你的身边,在你的爱人、你的朋友、你的工作和你的身体中。”《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练习册,在泰勒博士看来,这本书里所讲的很多内容和道理可能都是大家熟知的,但是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醒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改变生活。
在《幸福的方法》中,泰勒博士对“幸福”给予一个最简单的诠释——幸福=快乐+意义。同时也就这个定义罗列了我们一般所看到的“幸福模型”。一种是“享乐主义型”,这样的人只注重满足当下的欲求,而不考虑当下的行为所带来的意义。另一种则是“忙碌奔波型”,这种类型的人不能体会任何生活中当下的快乐,生活只为了目标实现的那一刻。而这种两种类型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人们的两种基本需要,那就是“当前的快乐+未来的获益”。审视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我发现自己属于“忙碌奔波型”,或许不止我一个人,我身边很多的同学朋友都是类似的生活状态。我想这和我们从小接受的社会和家庭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甚至还坚守着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从小到大,如果我们考试成绩优秀,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并投以微笑加以鼓励,所以学生时代的我们一直将全优的成绩当做是自己幸福生活的目的;长大后,如果我们工作表现好,我们就会取得奖金,所以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当下辛苦的工作是为了获得奖金时的“幸福”。在这个社会中的很多人都习惯性地去关注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会认为人从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而如今反思,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生活状态并不幸福。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很难感觉到幸福,而那所谓的幸福感则是来自于一段长时间的苦闷后获得释放时的一时快感,但这稍纵即逝的快感不是幸福。对于我们来说,我们需要去找寻学习和工作中的幸福和意义,而不是将幸福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抽离而变成高高在上的东西。我想这也是泰勒博士强调“幸福课程”对于教育界的重要意义,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对于孩子、学生的教育模式,让他们去找寻和体会学习中的幸福。泰勒博士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为顶登而努力,并享受攀登的过程”。我们选择目标时必须要确定它符合自身的价值观以及爱好,而不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要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我们要认识到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去享受眼前的一切。如果我们盲目地踏上了任何旅途,那过程本身肯定不会有什么乐趣。如果我们不知道方向,甚至连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的话,那人生中每一个分岔路就会变得非常的矛盾。我们无法享受旅途本身和风景等美好的事物,只会被犹豫和迷惑所吞噬。泰勒博士也在他的讲课中提到,他希望学生们除了阅读和学习研究报告之外,还要求他们把所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要学会与恐惧相处,找寻自己的优势,设定短期以及长远的目标;我也鼓励他们去冒险尝试,在其中去发现自己最适合的舞台。

在泰勒博士的“幸福课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些数据: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最近一项调查也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很多国家也与美国情况相似。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到2005年只剩下了36%了,而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而与此同时,儿童和成年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上升。中国卫生部的报告称我们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的确令人担忧。因此,除了反思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外,我也联想到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的“幸福广东”工程。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参与省人大会议小组讨论时,曾现场作三副“幸福”对联,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分别是:(1)上联: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下联: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2)上联: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下联: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3)上联: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下联: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对联横批均是“共建共享”。“建设幸福广东”是在大环境中创造幸福,这是大环境下的审视与改变。将“幸福的方法”运用到社会建设上,我们可以取得社会的大幸福。大环境下孕育的幸福既关乎个人,又涉及群体的方方面面。汪洋书记强调,“幸福广东”包含着物质、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不能偏颇。我们必须全面理解,而不能孤立强调某个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幸福要有物质财富,或者过分强调幸福是主观感受,都容易出现问题。过去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方面强调得比较多,结果人民群众收入增加了,但是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加。现在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幸福是主观感受,将会忽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幸福没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

“幸福”以前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一种抽象、不易名状的概念,而如今,有了研究“幸福”的方法,而我们也渐渐把“幸福”当做是一个可以为之奋斗达成的工程。真正的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作为个人,我们需要反思和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目标,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而社会想要创造出一个幸福的大环境,则需要审视现有的社会状况和制度。我想幸福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我们个人及社会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提升幸福感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世界成为一个更和平更美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