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寻找身边的幸福——我们的幸福广东(2008级本科生党支部季赛)
发布时间:2011-09-15
访问量:
35

我们的幸福广东
在已经召开的全省两会上,“幸福广东”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主题词。我们看到,在会场之外,关于幸福的讨论在南粤大地同样此起彼伏,大家在各自的岗位群策群力,为如何建设幸福广东出谋划策,还有的地方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幸福的政策。这说明建设幸福广东是全社会的共识,是共同目标。
但是,建设幸福广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建设幸福广东既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在广东生活的幸福,又不能搞幸福政绩工程,不能寅吃卯粮,竭泽而渔。这就要深刻领会幸福广东的深层次意义,准确把握幸福广东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要求,谨防用传统发展观思维来理解幸福,而应当树立科学发展的幸福观。什么是科学发展的幸福观?就是要建设持续、健康和发展的幸福社会,建设一个综合改革驱动的幸福社会。
幸福究竟是什么?“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要讲的幸福不是从个人化的层次,而应当从社会层面来理解幸福,广大干部所应努力的方向不是某一个人的幸福,不能为了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的幸福而牺牲了社会其他群体的幸福,而要为社会的整体性幸福鞠躬尽瘁,这种整体性幸福又贯穿到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之中去,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和谐、幸福、安康与精神富足的社会。只有每一个人的幸福都能够得到合法的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这个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幸福才意味着希望,幸福才意味着发展,幸福才意味着人们以此为导向,得之所得,失之所失。
有的人把幸福理解成为物质的富裕,这并没有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较为发达的物质生活,幸福就是空中楼阁,就是无源之水,就只是浮云,甚至连浮云都不是。建设幸福广东,不能不发展经济,不能不发展高质量的经济,也就是必须做大蛋糕,实现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但是,建设幸福广东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过分追求G D P,不能重走传统发展方式的老路,也不能过度分蛋糕,只注重现时的享受,而不顾及未来的幸福。只注重享受的幸福一定不是长久的幸福,不可能人人享有幸福而无须付出劳动,无须付出智慧和汗水。一个幸福的社会,一定是共建共享的社会,是每个人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爱岗守责,既为社会作贡献又享有社会福利的社会。幸福广东的建设,既需要政府为转型升级搭建公共服务的平台,也需要每一个公民为此努力。有愿意追求幸福的民众,有以幸福为宗旨的社会氛围,幸福的阳光才能真正映照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个社会充满爱与温馨,充满富足与欢乐,而每一个公民,也因此而过上体面且富有尊严的生活。
幸福的蓝图总是容易令人激动,但激动并不能等来幸福。幸福的获得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离不开广东改革开放30余年来凝结出来的时代精神,既要敢想,又要会干。没有想法,一切都因循守旧,或许可以躺在过去发展的成果上舒服一时,或许可以在传统发展的道路上还能喝上一杯羹,然而,明知此路不通依然坚持,个人之所得建立在社会痛殇之上,焉能幸福,焉能志得意满?光有想法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干和巧干。但无论是实干还是巧干抑或二者兼有,总归都是要会干。会干才能博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政治效益等各种效益的最大化,会干才能为幸福铺垫根基,让幸福成为发展的必然成果。
那么,究竟谁来判断幸福,幸福需不需要标准?孤立于社会选择的幸福可能无需什么标准,而全看人的内心感知,但基于社会选择的幸福必然是有一定的判断标准,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成就会有若干衡量指标。现在有些地方动辄冠名幸福来描绘本地所做的工作,这是对幸福的错误理解。幸福不是一个箩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如果幸福不需要做工作,幸福不需要推动改革,幸福不需要敢想会干,那么幸福理论就会沦为一种工具,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幸福的获得,需要广大干部群众发动智慧,以现代化的意识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以转型升级为核心,推动广东各项改革事业的新突破(各级干部应完整和科学地理解幸福理论,应认识到当前还存在我们的改革和工作中还不尽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幸福需求的矛盾),面对人民群众各种各样合法合理的诉求,我们只有在每一个建设层面都能够做出一些进步,推动更多的改革,才有可能建设让人民满意、持续发展、科学富足的幸福社会。
让我们来看看汪洋书记眼中的“幸福广东”具体应该如何去实现。
一、“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割裂
加快转型升级是手段,建设幸福广东是目的。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尤其不能把手段当作目的。正如发展经济一样,发展经济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幸福。但现在有一些干部忘记了发展的本来目的,为了发展而发展,这样容易造成经济总量上去了,而人民群众却感到不幸福。比如前苏联就是将发展手段变成发展目的的典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是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要大炮不要黄油”,国防工业虽然非常发达,但是日用品匮乏,民生得不到保障,成为后来失去人民群众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目的也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战略转移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现在我们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就是要明确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得到幸福,自然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群众也是十分拥护和支持的。
二、“幸福广东”包含着物质、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不能偏颇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感受,其内涵是很丰富的,既涵盖物质生活,也涵盖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幸福虽然是主观感受,但并不是空中幻影,而是有其实实在在的物质依托的。首先,应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的国家物质条件极端匮乏,而且大搞个人崇拜和愚民教育,虽然人民可能所谓的幸福感很强,但那不是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幸福。其次,文化生活也要不断地改善。早在中共八大召开的时候,党中央就提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有文化需求,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方面。再次,社会生活方面的诉求也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要参与社会活动,要求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求公平正义。现在群众的生活普遍改善,但由于部分社会成员是通过不正当手段非法牟利,人民群众依然会不满意,会认为不公平,幸福感依然不会很高。
既然“建设幸福广东”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全面理解,而不能孤立强调某个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幸福要有物质财富,或者过分强调幸福是主观感受,都容易出现问题。过去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方面强调得比较多,结果人民群众收入增加了,但是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加。现在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幸福是主观感受,将会忽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幸福没有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我们强调幸福的内涵丰富,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幸福不是一个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总之,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幸福的内涵,才能保证“建设幸福广东”政策和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才能实现幸福生活的蓝图。
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首先,加快转型升级需要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转型升级,但是不愿转、不会转,制度制约不能转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转型升级的障碍,有观念的问题,有资金的问题,有技术的问题,有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问题,也有路径选择和政策设计的问题,等等。特别是转型升级的过程本身就是调整利益格局的过程。
  其次,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幸福是永远无穷尽的。
再次,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用劳动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四、“建设幸福广东”要考虑当前又兼顾长远,不能搞成片面的政绩工程
  建设幸福广东,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不顾客观规律,追求贴幸福标签的政绩工程。过去过分强调追求生产总值(GDP)增长,形成了不健康的增长方式,如果现在过分追求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同样容易出现“幸福”政绩工程,获得形式主义的“幸福”,甚至可能会形成不可持续的“幸福”。如果领导干部在任期内,不注意人民群众长久的根本利益,寅吃卯粮,花钱让大家“幸福”,任期结束以后留下一堆“账单”,这种幸福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些方面在国际上是有教训的,比如西方一些国家在增加公共福利方面,因处理不当出现许多问题。一些国家进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就是因为高福利必须依靠高税收来支持,税负过重影响了国家竞争力,整个社会不堪重负,难以持续。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在发展的某个阶段给人民群众相适应的幸福感,既考虑当前的幸福,又考虑可持续的幸福,这才是正确的建设幸福广东之路。如果不考虑将来和后续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当代人受益,后代人遭罪。我们要防止在过去片面追求生产总值(GDP)增长上出现的问题,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重演。“做蛋糕”很重要,“分蛋糕”也很重要“分蛋糕”不能将蛋糕全分掉,还要考虑留一些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建设幸福广东,我们才刚刚出发,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无疑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就能实现的目标。但是我们决不允许幸福广东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有挑战才会有斗志。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必定能排除万难,坚定意志,不断创新,开拓进取,争取使这个目标又快又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