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寻找身边的幸福——幸福的方法读后感(2008级本科生党支部刘少敏)
发布时间:2011-09-15
访问量:
68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2008级日语班 刘少敏
幸福,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虽然,到现在我也说不清幸福的定义,但是我知道了什么不是幸福。刚看到这个书名《幸福的方法》的时候,我很诧异,寻找幸福有固定的方法吗?难道幸福是有章可循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他在近几年开设了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的课程,很受大家的欢迎。于是,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我的读书之旅——想尽快解决我的疑问。 在读此书之前,我意识到幸福和幸运都是可以习得的,也是可以保持终身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很高兴,这里也印证了我的理解。
首先大致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一共分为三篇:幸福是什么;如何实现幸福和有关幸福的冥想。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作者并没有说什么神奇的高不可测的理论,相反,他提到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我们平时就知道的,也可以说是我们不陌生的方法。首先,作者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并且给我们设立了人生的终极追求目标——幸福而不是地位,金钱,权力等等,也不能够把这些等同于幸福。作者把人类分为了汉堡模型,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很形象很直观的同时也很贴切,我们都可以在这四种类型中找到自己的缩影,我们都是由他们组成的。在解释过这些之后,作者大胆的给幸福下了定义——快乐与意义的结合。随后作者详实地解释了快乐和意义。在第二篇中,作者解释了我们对工作和学习的误解,也分析了在困境和逆境中我们是如何获得幸福的,最重要的是作者涉及到了婚姻,爱情和家庭的部分,分析了爱与牺牲不是并列的,他指出:为他人付出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才是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想让爱情持久,不是我们要去寻找真爱,而是培养自己的爱情,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第三篇,作者详细的介绍了冥想。其实在这本书之前,冥想这个词出现在很多书中,尤其是瑜伽中使用的更多,但是只有这本书给了不同的几个方向,引导我们做冥想,也让我们知道了冥想的具体原因和目的。改变了旧有的对冥想的理解和使用。
下面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总结的点点感想。
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成功和幸福不是对立的。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幸福的副产品,我想这一点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的当下中国社会来说,具有特别的积极意义。在我的生活中,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会接触一些大家眼中的“成功者”,他们具有我们认为一个幸福的人应该具备的普遍价值取向所说的全部要素,金钱、权力、声名、接近完美的配偶等等,但是他们的幸福指数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而有些人甚至比普通人承担了更多的苦痛和失落。所以,幸福并不仅是依赖于外界环境,不是要等到目标实现了我们才能幸福,“没有一条道路是通向幸福的,因为这条道路本身就是幸福。”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环境对我们的总体幸福感只有10%的影响,而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幸福感的影响则远远超过了环境。所以当我们在不断的抱怨自己的生存环境时,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正在推卸自己对自己生命和幸福的责任。
幸福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是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有些人无论生活、工作的再好也感觉不幸福,仍坚持认为外在因素可以改变内在体验。有钱人经常不开心的一大原因就是对他们获得财富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在他们看来很宝贵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影响他们幸福的所在。其实每个人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都是平等的,部分贫贱富贵,不论地位高低。而我们通过学习,去追求快乐且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并提高内在品格,真正去沉浸其中感受快乐和意义,享受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迷人、美好的旅程,贯穿在整个生命中的对幸福的追求。
其实,幸福很简单,但是需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留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样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杂蒙蔽了我们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于浓雾背后的幸福,需要一颗平和安逸的心和一双清丽无埃的眼睛才能看清。人活一世,痛苦与不快注定伴随这每个人的,但是幸福和快乐也同时存在,这两种东西的比例如何分配,就看每个人自己的智慧了。就好比说一天24个小时,你的注意力放在幸福,还是关注与不快上,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幸福,全靠你自己。
故人就比我们现代人智慧多了。古人云:人乃混沌世界之中的一灵物,有一口饭吃,有一件衣穿,有一张床睡,就足够了,太多的欲念就产生了烦恼;不是这样吗?当我们每个人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每一天的生活时,是不是我们的欲望太多,导致了我们对于幸福的忽视呢?幸福也是需要照顾的,正如《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所说的—幸福就像一粒种子,如果我们不给她施肥,不给予她阳光雨露,这粒种子是不会茁壮成长,更何谈开花结果呢。俗话也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就是因为有了贪心和欲念才会痛苦和烦恼的。有了太多的贪心和欲念就会产生许多的不满足,金钱比别人少,房子比别人小,车子比别人差,烦恼和痛苦由此而产生,这样的人是没有幸福感的。幸福不是物质的外在表现,真正智慧的人懂得幸福是精神的体会。
其实,人要获得幸福,并非要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幸福可以带来诸多副产品。在看了《幸福的方法》之后,我想到了许多,学到了许多,对幸福的感悟也加深了。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为什么追求幸福?在所有目标中幸福是至高无上的,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种层面上都非常的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功!问问自己想做什么,什么能给自己快乐和意义,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认识自己,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做哪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那些你真正最想做的事付诸行动。关注问题积极面,就是你的幸福的起点。
任何东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从各个方向来对待万物。有些时候,也许你未曾发现,或许你只是转了一下头而已,你回不经意间的发现,幸福在悄悄地向你靠近。当我们感到并追随生命的喜悦时,我们不只可以享受人生,也会更加成功。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高人的帮助,只有自己真正付出了努力,得到成功,才会感受到幸福的真谛。快乐和幸福,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
最后讲几点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一份闲适,一份轻松,一份超然和豁达,幸福是口渴时,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幸福是疲惫时,一个可以休憩的港湾;幸福是悲伤时,有人听你倾诉;幸福是快乐时,有人一同分享。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质的。用心感受生活,悦纳自然,体会生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会悄然而至,这就是幸福的真谛。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我会好好把握属于我的幸福的。
    我很喜欢这个比喻。美好东西就像种子,没有阳光雨露的话,活着没有悉心呵护与照料的,她们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幸福如此,高尚的道德如此,自信、自尊、善良等等等等一次好的东西都如此。希望每个人都能悉心呵护自己的幸福。因为幸福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