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寻找身边的幸福——读《幸福的方法》有感(2009级本科生党支部赵倩慧)
追寻幸福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外国语学院 科技英语三班 赵倩慧 200930562030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伴随我整个假期。起初,怀着略微抵触的情绪,以为这书和所有励志书籍一样无用,大眼扫看着书籍的目录。当我真正开始接触这本《幸福的方法》后,发现,书中的文字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目十行的“速食”方式不免与作者的严谨细心格格不入。
一、幸福。初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每每读到这温暖的句子,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在海子看来,幸福不过是做些远离尘嚣的简单且纯粹的事情罢了。然而,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幸福究竟是什么?是网络流行的“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满足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安逸,抑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磅礴气魄?在这本书的开篇,泰勒教授用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为我们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如一开始安妮弗兰克所说,“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 幸福没有绝对之分的衡量标准。不能说“你是否幸福”,应该说“你是否比昨天更幸福”。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譬如天边的云卷云舒,庭旁的花开花落,都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微小而又确切的小幸福。而现实呢?我们芸芸众生如快餐店无从计数的汉堡。有些口味诱人,但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即“享乐主义者”;有些口味很差,但很有营养,即“忙碌奔波性”;有些既不好吃,也没有营养,即“虚无主义者”;还有一些有营养又美味可口,代表着少数“幸福型”的人。
幸福就是一个喜悦的体验过程,但却不是一般快感喜悦。幸福的感觉是一个过程,贯穿整个前后。书中把幸福定义为“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幸福就是,当你设定一个目标,你在奋斗的时候感觉快乐,你实现目标的时候也感觉快乐。目标是有意义的,书中的意义为两种,一种是自我完善、一种是自我实现。书中的快乐是过程中的快乐,是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中的快乐。幸福的感觉就是过程和结局双赢的快乐。
2011年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当问及何谓幸福这个问题时,政协委员詹国枢如是说:“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人的需求,大体两类,一是物质,一是精神。物质之中,吃穿用住行,是最基本的。吃饱穿暖之后,对于用、住、行的要求,就会强烈。时代在发展,低层次幸福满足之后,群众会追求高层次幸福。”从侧面体现了我国“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的具体落实。
二、幸福。相知
要实现幸福,是好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三者变得和谐圆满,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幸福=快乐+有意义”,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感触,中有做有意义的、让自己感到快乐的、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才能感受到强大的幸福。就像我们当代大学生,做自己能做的、想做的、擅长做的,是每个人毕业后最理想的状态。可现实不允许也没有提供这种宽松愉悦的条件,我们能做的,是努力为自己装备充足的知识,透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为之不断尝试,最后发觉自己到底追求的东西,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其实,这条道路很漫长很艰辛。
“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幸福的婚姻”,是泰勒为我们提供的三个走向幸福的法宝。说实话,如果单纯机械地看这些标题,不免产生对这本书的偏见,毕竟,这些方法大家都暗熟于心。过程比结果重要。一旦我们耐下心来跟随泰勒的思路一步一步推导出这些结论后,效果将事半功倍。“责任感”这词,贯穿于“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幸福婚姻”的始终。
作为学生,我们的责任是“让学习的过程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大学时代,个人支配时间较多,更需要我们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父母或许习惯了用名誉和成绩衡量我们,这是我们一味追求好成绩,丧失了享受学习快乐的权利。我们忙忙碌碌,猛然间一抬头,发现,在大把时间的大学时光面前,我们像个孩子,不知所措。“幸福=快乐+有意义”。请复循其本矣。
踏上工作岗位后,只有能够分享劳动带来的喜悦的人,才能得到幸福。爱默生说过:“对于不同的头脑,同一世界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享福不取决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视角看待生活。有些人,无论工作或生活再好,他们一样感觉不到幸福,但他们仍然不断地欺骗自己,怨天尤人地认为外在的因素可以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敢肯定,将财富和同兴趣放在快乐与有意义之上的工作效果截然相反。对于那些把工作看成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代表着成就感。他们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实,工作对于他们是恩典,而不是麻烦。他们仅仅享受工作的过程。在这里,泰勒给我们提供了三个问题,以便“吾日三省吾身”——对我有意义的是什么,什么给了我使命感;我觉得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什么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擅长做的又是什么。简单不过的问题,坚持下来,便是一笔财富。
作者提出的“福乐”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福乐”,即完全沉浸于手头的事务中,不为身边的任何事物所动摇。这是工作生活的最理想状态,但相比过于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呢?比如乌托邦和共产主义社会理论,虽然两者的终极目标是相似的,但一个是空想社会主义,一个是科学社会主义。根基不同,注定树苗的生长状态不同。
三、幸福。相伴
追寻幸福有什么意义?幸福感应该是人生的意义。很久以来我就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自我完善,这个想法注重了结果,但却没体验到过程。“幸福感的追寻是人生的意义”这个命题高于我以前的认识。别忙忙碌碌为了一个目标又一个目标,只求体验到目标成功后的一霎那喜悦,然后又重归虚无。要体验过程,体验当中的快乐。引申过来就是,你忙碌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拥抱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获取幸福。
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幸福的冥想,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过程,传授了一些简单有效地方法,找到我们生活中缺失已久的幸福感。“什么能让自己感到生命力就朝那个方向前进,不做利他主义者。只有我们自己先开心起来才会帮助别人开心。”“总结和拥有自己的幸福强心剂。”“人类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有关幸福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天生的个性和控制外来事件的权力,我们却有掌控自己时间的权力。适当地运用时间是最重要的增加幸福感的方法。”“一种幸福的生活,需要内在价值观的支撑,人们必须相信自己的价值配得上幸福。必须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接受真正的自己,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其实无论是哲学、心理学或是自我激励书籍都无法在幸福的知识上教我们更多新的东西,只是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去熟悉和了解一件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我们的进步、成长和幸福是来自于我们面对自己、以及向自己提问的能力。”“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更能给人幸福感。”“任何幸福的生活,决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或改变,幸福的生活是靠积累而成的,是生活中我们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没有所谓的伟大发现、梦中情人等神话存在。”细细品读这些语句,我这颗浮躁的心不觉安静了许多。
其实,我们国家为民众的“幸福的方法”上做了很多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农民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实施补贴;免除学杂费,实现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使西部偏远山区孩子“读书难,读书贵”的问题得到解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特大干旱…..国家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稳定了民众起伏不定的心绪。一次次的考验面前,国家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国民看在心里,记在心头,暖在心间。
黄方方曾说过:“要让“幸福”更好地落地,国家要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将保障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二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五是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让广大低收入家庭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六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更加关注各类困难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外国语学院 科技英语三班 赵倩慧 200930562030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伴随我整个假期。起初,怀着略微抵触的情绪,以为这书和所有励志书籍一样无用,大眼扫看着书籍的目录。当我真正开始接触这本《幸福的方法》后,发现,书中的文字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目十行的“速食”方式不免与作者的严谨细心格格不入。
一、幸福。初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每每读到这温暖的句子,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在海子看来,幸福不过是做些远离尘嚣的简单且纯粹的事情罢了。然而,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幸福究竟是什么?是网络流行的“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的满足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安逸,抑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磅礴气魄?在这本书的开篇,泰勒教授用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为我们解开了心中的疑团。
如一开始安妮弗兰克所说,“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追求幸福让众生殊途同归。” 幸福没有绝对之分的衡量标准。不能说“你是否幸福”,应该说“你是否比昨天更幸福”。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譬如天边的云卷云舒,庭旁的花开花落,都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微小而又确切的小幸福。而现实呢?我们芸芸众生如快餐店无从计数的汉堡。有些口味诱人,但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即“享乐主义者”;有些口味很差,但很有营养,即“忙碌奔波性”;有些既不好吃,也没有营养,即“虚无主义者”;还有一些有营养又美味可口,代表着少数“幸福型”的人。
幸福就是一个喜悦的体验过程,但却不是一般快感喜悦。幸福的感觉是一个过程,贯穿整个前后。书中把幸福定义为“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幸福就是,当你设定一个目标,你在奋斗的时候感觉快乐,你实现目标的时候也感觉快乐。目标是有意义的,书中的意义为两种,一种是自我完善、一种是自我实现。书中的快乐是过程中的快乐,是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中的快乐。幸福的感觉就是过程和结局双赢的快乐。
2011年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当问及何谓幸福这个问题时,政协委员詹国枢如是说:“需求的满足就是幸福。人的需求,大体两类,一是物质,一是精神。物质之中,吃穿用住行,是最基本的。吃饱穿暖之后,对于用、住、行的要求,就会强烈。时代在发展,低层次幸福满足之后,群众会追求高层次幸福。”从侧面体现了我国“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的具体落实。
二、幸福。相知
要实现幸福,是好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三者变得和谐圆满,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幸福=快乐+有意义”,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感触,中有做有意义的、让自己感到快乐的、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才能感受到强大的幸福。就像我们当代大学生,做自己能做的、想做的、擅长做的,是每个人毕业后最理想的状态。可现实不允许也没有提供这种宽松愉悦的条件,我们能做的,是努力为自己装备充足的知识,透彻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为之不断尝试,最后发觉自己到底追求的东西,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其实,这条道路很漫长很艰辛。
“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幸福的婚姻”,是泰勒为我们提供的三个走向幸福的法宝。说实话,如果单纯机械地看这些标题,不免产生对这本书的偏见,毕竟,这些方法大家都暗熟于心。过程比结果重要。一旦我们耐下心来跟随泰勒的思路一步一步推导出这些结论后,效果将事半功倍。“责任感”这词,贯穿于“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幸福婚姻”的始终。
作为学生,我们的责任是“让学习的过程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大学时代,个人支配时间较多,更需要我们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独立学习能力。父母或许习惯了用名誉和成绩衡量我们,这是我们一味追求好成绩,丧失了享受学习快乐的权利。我们忙忙碌碌,猛然间一抬头,发现,在大把时间的大学时光面前,我们像个孩子,不知所措。“幸福=快乐+有意义”。请复循其本矣。
踏上工作岗位后,只有能够分享劳动带来的喜悦的人,才能得到幸福。爱默生说过:“对于不同的头脑,同一世界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享福不取决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视角看待生活。有些人,无论工作或生活再好,他们一样感觉不到幸福,但他们仍然不断地欺骗自己,怨天尤人地认为外在的因素可以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敢肯定,将财富和同兴趣放在快乐与有意义之上的工作效果截然相反。对于那些把工作看成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代表着成就感。他们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实,工作对于他们是恩典,而不是麻烦。他们仅仅享受工作的过程。在这里,泰勒给我们提供了三个问题,以便“吾日三省吾身”——对我有意义的是什么,什么给了我使命感;我觉得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什么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擅长做的又是什么。简单不过的问题,坚持下来,便是一笔财富。
作者提出的“福乐”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福乐”,即完全沉浸于手头的事务中,不为身边的任何事物所动摇。这是工作生活的最理想状态,但相比过于理想化了,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呢?比如乌托邦和共产主义社会理论,虽然两者的终极目标是相似的,但一个是空想社会主义,一个是科学社会主义。根基不同,注定树苗的生长状态不同。
三、幸福。相伴
追寻幸福有什么意义?幸福感应该是人生的意义。很久以来我就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自我完善,这个想法注重了结果,但却没体验到过程。“幸福感的追寻是人生的意义”这个命题高于我以前的认识。别忙忙碌碌为了一个目标又一个目标,只求体验到目标成功后的一霎那喜悦,然后又重归虚无。要体验过程,体验当中的快乐。引申过来就是,你忙碌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拥抱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获取幸福。
这本书的最后一篇——幸福的冥想,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过程,传授了一些简单有效地方法,找到我们生活中缺失已久的幸福感。“什么能让自己感到生命力就朝那个方向前进,不做利他主义者。只有我们自己先开心起来才会帮助别人开心。”“总结和拥有自己的幸福强心剂。”“人类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有关幸福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天生的个性和控制外来事件的权力,我们却有掌控自己时间的权力。适当地运用时间是最重要的增加幸福感的方法。”“一种幸福的生活,需要内在价值观的支撑,人们必须相信自己的价值配得上幸福。必须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接受真正的自己,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其实无论是哲学、心理学或是自我激励书籍都无法在幸福的知识上教我们更多新的东西,只是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去熟悉和了解一件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我们的进步、成长和幸福是来自于我们面对自己、以及向自己提问的能力。”“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更能给人幸福感。”“任何幸福的生活,决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或改变,幸福的生活是靠积累而成的,是生活中我们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没有所谓的伟大发现、梦中情人等神话存在。”细细品读这些语句,我这颗浮躁的心不觉安静了许多。
其实,我们国家为民众的“幸福的方法”上做了很多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农民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实施补贴;免除学杂费,实现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使西部偏远山区孩子“读书难,读书贵”的问题得到解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特大干旱…..国家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临危不乱,稳定了民众起伏不定的心绪。一次次的考验面前,国家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国民看在心里,记在心头,暖在心间。
黄方方曾说过:“要让“幸福”更好地落地,国家要继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将保障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抓实抓好。二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五是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让广大低收入家庭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六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更加关注各类困难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