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寻找身边的幸福——你总可以更幸福(2009级本科生党支部迟玲玉)
发布时间:2011-09-15
访问量:
161
你总可以更幸福——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这个暑假,老师为我们大家推荐了一本书——《幸福的方法》,号称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读完以后觉得这本书还真不错,值得一读。《幸福的方法》一书除了前言、致中国读者以外,由《幸福是什么?》、《如何实现幸福?》、《有关幸福的冥想》共三篇十五章组成。本书的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 ,近几年专事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自信心以及领导力的提升研究。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导心理学”作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被称为“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
这本书从头到尾没有确切地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对幸福的理解我觉得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体会:一是幸福是很难定义的,它有情感方面,有享受的方面,还有情绪的方面,也难以找到幸福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二是不要过多地自问是否幸福这个问题,因为问来问去、比来比去你会感觉自己是不幸福的。幸福不应该有终点,也不应该是目标,因为终点和目标始终有达到的时候,那么达到以后你可能幸福感就没有了。许多人都有这种经历,无休止地追求某种幸福(确切的说在这些人眼里应该是某种目标),但目标达到后,幸福感并不持久,往往是随着目标的实现,幸福感也随着逐渐消失;三是要在目前的状态下使自己怎样才能更幸福。应该说幸福是一种比较长期的追求,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也就是说,幸福其实是一直在路上,我们边走边要发现身边的幸福,追求幸福是我们终身的目标。上述三个方面是关于幸福的内涵问题,使我们明白幸福是没有一个明确定义的。
  一般人对幸福的一个误解是, 觉得某一样东西可以最终改变他们的幸福感, 比如说一本书或是一个老师, 一个梦中情人, 某件事情的成功, 一个奖品或一个伟大的发现. 当然, 以上的事情确实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快乐, 但它们都不是永久的. 如果相信这些神话, 只会导致失望. 任何幸福的生活觉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或改变, 幸福的生活, 是靠累积而成的, 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瞬间.
 想要实现幸福的生活,想要发挥追求至高财富的潜力,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去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 也就是去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 那些普通的, 平常的小事情, 比如我们可以从与亲人相处, 学习新知识以及工作任务中, 获得意义与快乐. 我们日常生活里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 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 如此而已。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要追求幸福,认清它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我们需要为它建立良好的习惯。建立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维持一个已经建立好的习惯就没有那么困难了。正如托尼.施瓦兹说的:“微笑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导致的失败好得多。。。。不要着急,成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亚里斯多德说过:“我们的额习惯早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种习惯。”在一个有规划、有规律的生活中,妥善地安排时间,为更好地发展我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时间保证。把自主性和创造性与这种习惯性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当然能更富创意、更好地发挥自主性,还会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工作不能做好?什么幸福不能获得呢?
泰勒.本-沙哈尔生动地把人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分为四类汉堡模型:1,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去享受眼前快乐,埋下了未来的痛苦。这种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是“享乐主义型”;2,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追求未来的目标,称为“忙碌奔波型”;3,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吃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既不享受眼前事物,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称为“虚无主义者型”;4,“幸福型汉堡”,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通过目前的行为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幸福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我们的生活过得太忙碌,没有时间真正留给内心的自己。看上去在云端的日子,因为过度追求所谓的意义——目标,而牺牲了自己内在的快乐。生活很现实,有时候不得不有所舍弃,只是不要忘了,快乐也很重要。爱自己,呵护自己的内在感受,可以让所从事的事业更辉煌更长久。一直很忙的人,其实是是没有管理时间的能力,一个人不管有多强,只要不能自在调度属于自己的时间,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幸福。不幸的人自然是追求幸福的感觉,已经幸福的人则是追求更幸福。幸福不是非此即彼的终点,而是一个美好的过程,是一生都在追求的。在这个过程中,快乐是一种热情,是火焰,点燃黑暗的夜空;意义是一种使命,是燃料,让一切的行为更有效率。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内心快乐和意义感可以让幸福长久。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有潜力追求,当然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幸福。
快乐是什么?对我来说,可能是和更多人分享精神上的光和爱,还有所有美的,动人的事物。意义是什么?让世界更和谐,人心更幸福。我可以做什么?在离开了教育岗位之后,我的心还是常常想,自己是可以做点什么,让世界更美好的。付出也许是我的生命模式,因为有有爱有快乐有意义,付出就是一种幸福。希望可以做些什么,让更多的人感受幸福,因为幸福可以让人更开放,更乐于分享,一切都会进入良性的循环。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
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作者立针见血地指出,当基本的吃住、医疗和教育等物质条件没有满足时,用财富的不足来解释为什么不幸福是容易的,但是当基本的物质条件满足之后,如果再用财富的增加来解释更加幸福那就错了。因为当基本的物质条件满足之后,财富对于提升幸福感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换句话说,财富只对那些缺少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人,提升幸福感有显著的意义;而对于那些满足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人来说,意义并不是太大。他的说法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财富增加了,而快乐没有增加,甚至快乐反而减少了的社会普遍现象。或者说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钱少的人,反而比那些钱多的人生活得幸福。
《幸福的方法》一书讲到,幸福是美好的过程与有意义的目标(并不一定指完美的结果)二者的统一。以学习为例,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愉悦,无论考试成绩优异与否,那么学习就是幸福的;如果学习过程很痛苦,即使考试成绩优秀,那么学习就不幸福。同样的道理,以工作换取财富来说,如果工作过程轻松美好,有一种成就感,无论最终赚的钱是多是少,那么工作就是幸福的;相反,如果工作过程很痛苦,即使是工作赚了很多的钱,也无法感受到幸福。当然,过程的美好只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一个人吸毒的过程无论再怎么美好,但是因为缺乏有意义的目标,所以吸毒的人并不幸福。
作者在书中说,人生的目标不是为了获取物质财富,幸福才是人生的至高财富。一个人在获取物质财富时,虽然会感到一种期盼已久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往往稍纵即逝。如果取得财富的过程并不美好,那么在短暂的快乐过后,将很快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即财富的获取无法改变幸福的整体水平。他还说,据研究发现,一个中百万巨奖的人,在一个月之后,或是一个遭遇车祸身体残疾的人,在一年之后,均会恢复到他们以前的幸福水平。
作者还指出,生活中,我们有时会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往往会牺牲过程的美好。例如:有时我们不愿放弃一个比较高薪水而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而不去另行选择一个相对低薪而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作者强调,一个人如果要想获取更多的幸福,那么要尽可能多地去做那些过程美好且目标有意义的事情,少做目标具有意义但过程并不那么美好的事情,而不做过程美好且目标没有意义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加幸福。这或许就是关于幸福的秘笈吧。
读完这本书以后真的是收获很多,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懂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