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寻找身边的幸福——我现在幸福吗?(2009级本科生党支部伍美樱)
发布时间:2011-09-15
访问量:
45

我现在幸福吗?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09日语伍美樱

在假期,能有幸阅读到《幸福的方法》这本书,我感到十分的幸运。这本书,正如在推荐序所言,它不是那些“多保证,少效果”的励志书目,而是润物细无声的,“以严谨的思维,透过自身经历与感受,用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引领读者走向幸福。”
    虽然不及书中某个企业家所言这本书每句话都对我有所启发,但是它当中有不少话语,都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书中所说的问题,在现实中也的的确确存在着,而且不是特例,而是人们普遍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幸福的方法》,用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读者给自己一两分钟的时间去反思和消化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并进行自我探索。我可以说,这本书让正在处于迷茫期黑洞的我,渐渐找到了光的出口。它绝对是值得我去反复阅读与思考的一本好书。
    “我们这么富有,为什么我们还不开心呢?”
     如果说在建国之初我们的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那处在21世纪的新生代明明已经步入小康的人们,为什么却越来越的烦恼,越来越愁眉苦脸呢?古今中外,多少英雄好汉贤人智士为功名抛尽昭华,为付利禄尽青春,而当真正到达目标的时候,短暂的欢愉过后不过是一阵沉默的空虚。数一数,我们又有多少人错把瞬时的快乐当作是永恒的幸福。这本书让我懂得的最大的道理就是:快乐不等于幸福,幸福也可以有悲伤。
    在书中,他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分成四类,分别是忙碌奔波性、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和幸福型。毫无疑问,幸福型的人正是大家所追求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但是只有很少人能够真正到达这样的境界。大多数的人都在忙碌奔波型和享乐主义型中徘徊着。其实我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正是那千千万万个忙碌奔波型的一员。“如果不能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带来的快乐,达到目标之后只会得到短暂的快乐,随之而来的却会是迷茫和失落。”我会错把为达成目标所要经历的痛苦是必然,把目标最终实现的喜悦误以为是幸福。其实那不过是短暂的快乐,而幸福是可以持久的。
    在提及忙碌奔波型中,他举的一个例子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提姆为了学业,常常背负这极大的焦虑和压力,他每天所盼的只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因为只有那时,他才不需要为学校的事情烦恼。我觉得,这何尝不是我们高中初中,甚至是小学的真实写照呢?对于学生而言,成绩就成了成功的标准。尽管不喜欢学校,但我们却不得不努力学习。其实在高三的那段时期,我们每个人大概心里都默念着这么个道理: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无苦,无获;一旦成功,就会开心快乐。正如书中的提姆,“虽然他对学业和生活并无好感,他还是全力的前进着。头衔和荣耀的力量推动着他,当压力大到无法忍受时,他安慰自己说,‘上大学后一切都会变好的’。”想当初英语老师每天都对我们说:“你们现在忍一忍,等到了大学就闲得只能看电影了。”我们就那样的憧憬着,假象着,当我们终于拿到录取通知书,踏入大学殿堂的时候,却发现,事情永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美好。尽管大学里快乐的日子总是有的,但是我们所承受的压力却比十年寒窗,背负高考的压力更大,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而且我周围也有不少同学也有跟我一样的感觉。恐怕在四年大学生涯里,我们将继续奔波忙碌,努力的为自己未来的履历表增添色彩。参加学生组织、社团,志愿者活动,还有其他各种可加分的各种课外活动。我感觉,自己就像被一些无形的,可怕的线牵引着去一个无尽的洞里,怎么也找不着底。洞很深,掉进去还会磕磕碰碰,毫无幸福所言。
    “为何有这么多的忙碌奔波型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性的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的忽略了眼前的事,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并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必须先达成目标。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只看终点,而无视过程。然而一旦达到目标或成功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有这种错觉时,我们不自主地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
    这种现象书中定义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但这种幸福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我们都很理所当然的认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记得这句诗,当时还是我初中时班级的励志名言。细细回想一下,为了追求现在的、未来的功名利禄,我总是带着压抑感去生活着努力着,尽管是放假,也可能时时带着负罪感,总觉得自己又浪费了一天时间在无意义的玩,根本没有做任何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我相信,像我这样想的人估计不会是少数。想想尽管是在学校,一个以学习为主的育人之地,每年为了评优——这个关系到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甚至是其他奖励的举措,场场无形厮杀就在此上演。大家都觉得累,可是依旧去争夺这场胜利的桂冠。难道拿到奖学金就是幸福了吗?曾经我是如此认为的,可是又经过了一年,我觉得,我为它痛苦了太多,内心挣扎得太多,牺牲了太多本应该可以快活的时间去思考去纠结太多无谓的问题。这相当于将本应该幸福的日子却白白拱手让人。我们应该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去寻觅,去享受过程的幸福,而不是牺牲一切去追求未来那不确定的幸福。想来,如此痛苦的过了一年,结果还不是毫无成果,这又是何必呢。也许我应该要重新认识生活,认识幸福,改变以前根深蒂固的错误信念——只看终点而忽视过程,“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在书中作者也表达过,科学家已经验证了幸福与财富之间几乎没有必然联系。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听到关于不幸的抱怨大多数还是与金钱有关。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很多人相信更多的财富和声望能使他们更幸福,事实上不是这样。幸福主要依我们的心灵状况而定,而不取决于我们的地位和银行账户。我们的幸福程度取决于我们所专注的事情,和我们对外部事物的解释。“无论我们正处于何种生命状态——遭遇不幸,经历变迁;或追求卓越,名利双收;也无论对人生正经历困惑、求索或领悟,我们对生命都要负一个重要的责任——‘让自己更幸福’。正如泰勒博士在本书中所说:‘人类的终极目标只是一个——幸福!’”
    那么,幸福是什么呢?
    思考这个问题犹如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一样,总觉得那么虚无缥缈,并且永远都不得不到答案。综括书中所言,幸福就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不过就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会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如何理解,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都是不曾改变的,就像人们虽不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仍旧好好地活着。    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无法说清楚的东西,它也许是一种感觉,也许是一种体会,也可能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能够让人们产生愉悦感,因为无法确定,所以我们把其统称为幸福。我们追求幸福,并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所有这些能够带给我们愉悦感的东西,或实或虚。
    但这不意味着就要我们不去努力工作,不对成功怀有抱负。但是,如果我们想更快乐,就必须让工作、成功和抱负全都跟某个有意义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幸福就在乐趣与意义的交汇处。如果办不到这一点,那么至少要找到自己的“幸福助推器”,而我,在读完此书之后,也开始去寻觅,去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快乐的有意义的事情,尽管要把自己已经定在脑海里的思想来个大扫除有些困难,但改变总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最后,看完这本书的感觉真的和作者说的一样–这本书里真的没说出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真理,但是它真的让我理解那些真理并希望用它们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希望我以后入睡前不是长出一口气,说:“哦,今天终于结束了”或者是说“天啊,明天不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