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寻找身边的幸福——为现在的自己(2009级本科生党支部方圆)
发布时间:2011-09-15
访问量:
63
为现在的自己
——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谈及幸福,人人向往,却少有人衷心地承认真正感觉到幸福。说起幸福的含义,各人各有一套说法,但多数是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种种羡慕之情为主线的。他们以别人的顺利或辉煌为模板,认为只有别人的幸福才是幸福;他们把自己的幸福高高挂起,把自己看作是大千世界渺小的一份子,认为那些所谓的“幸福”对自己来说遥不可及,不满现状,怨天尤人。《幸福的方法》告诉我,幸福不是贪婪的艳羡,不是感伤的怀念,不是沉溺于现状,不是无谓的空想。活在当下,活出自我,这就是通往幸福之门的大道。
在书中,泰勒•本-哈沙尔的汉堡模型呈现了四种人生的模式: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忙碌奔波型和幸福型。享乐主义是逃避现时的痛苦,及时享乐出卖未来的人生,盲目地满足眼前欲望,不考虑后果,“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等同化”。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享乐主义型的人往往会因为经不住诱惑而放纵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不为自己的未来思考一分一毫,最终落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下场。社会上总有一些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继不上学堂,又不靠自己的双手谋生,沉迷于都市的灯红酒绿,挥霍父母的钱财,毫无上进之心,更毫无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可言。他们视堕落和空虚为幸福,终葬送大好青春。虚无主义者则是被过去击垮的胆小鬼,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这样的人,有过不堪回首的失败,因为害怕重蹈覆辙而选择逃避现实,放弃一雪前耻、重振辉煌的机会,向命运低头,视免受挫折打击的安宁为幸福。忙碌奔波型是享乐主义型的反方向,忙碌奔波者牺牲眼前的幸福,追求未来的目标,沦为未来的奴隶,试图以现在一时的痛苦换取未来永久的幸福。而当真正获得成功的快乐时却发现这样的快感是短暂的,不过多久便失去吸引力。在我看来,这是现代人的最普遍特征。在这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试图拼命地往上爬,追求名利双收、高高在上的安稳生活,当真正到达这样的高度时,却产生更多让人感觉不幸福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表面令人羡慕的高官富人很少感到真正幸福的原因。即使是在校园里,忙碌奔波型也到处可见。在这个欲望充斥的社会,越来越少的学生是真正为了学习而学习。放弃理想专业攻读热门专业、为获得加分参与社团活动、为奖学金争得面红耳赤等等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三种模式,或放弃幸福的权利,或追寻幸福的方法不当,最终都无法体会到真正的幸福。追寻幸福,应该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应该享受过程,而不是只求结果;不奢求永远幸福,只是要常怀幸福感。这便是幸福型模式。
幸福不在终点,在路上。在谈到目标的角色时,作者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解放自我,使我们尽情享受眼前的一切。他举了《禅与机车维修艺术》中,文章作者波西格与一群老僧人爬喜马拉雅山的故事:虽然波西格是队伍中年纪最轻的,但却是爬得最辛苦的一个,因为他把注意力放在山顶,总是被前面的山路所影响,无法享受攀登的乐趣。目标应该是为我们指引前进方向的路标,而不应该成为强迫我们赶路的鞭子。然而,大部分的人都把目标功利化,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加足马力,奋力蛮干,不顾路上多少风景,但求加速到达彼岸,最后发现彼岸的风景并不像想象中美好,却常回味已逝去的来时匆匆赶路的短暂喜悦。大学生常怀念高三时光,觉得那是最充实最有目标的时光,虽然单调乏味,却充满希望,让人热血沸腾。然而,回想起来,会有多少人在高三的时候不是叫苦连天,讨厌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盼着高考早点到来早点结束,好脱离苦海呢?而一旦上了大学,过上了高三时梦寐以求的“安逸”的生活,又会有许多人一时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开始变得堕落颓废,将刚进大学校门时立下的志向抛之脑后。醒悟后才感叹,高三真好,恨当初不懂得拼搏过程的美好。人在很多情况下总是不满现状,怀念过去,憧憬未来,羡慕他人,却很少从现状出发,发现自己现实处境的优点,享受眼前的生活。小孩盼望快快长大,大人怀念童年的纯真;学生希望踏出社会,职场人想回到学生时代;中年人羡慕老年人的安逸,老年人羡慕中青年强大的干劲和无限的前程;工薪阶层羡慕百万富翁的家财万贯,富人却羡慕一般人的生活自由自在……其实,不管是人生的各个阶段,还是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有些是由人自己选择的,无论如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将所有有点集中到一个人的生活中,也没有办法避免所有的缺点。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设法逃脱现状,而是珍藏过去的美好,活在当下,明确前进的方向,享受努力奋斗的快乐,不把努力的过程当受苦,走好每一步,因为未来的幸福不是靠空想,而是由眼前的每一份努力堆积而成的。
幸福不为他人,而是为自己。人生只有一次,要让这仅有的人生不留下遗憾,就要把人生的决定权握在自己手里,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心中的选择。“许多人明知道什么工作可以带来至高财富,却依然要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许多人在不良关系里宁可自己孤独绝望,也不去找一个可以分享生活的伴侣或是当前的伴侣去培养幸福的关系。”在我们当中的和多人,在人生的很多重要抉择中放弃自己内心真正理想的选项,而奔向自己认为的、或被告知的更有利于成就名利的选项。在很多情况下,这是在社会普遍价值观、发展趋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人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难免会有需要做出违心选择的时候。但是,这样的选择往往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更不用说是幸福了。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高中毕业生拿自己努力得来的高分作为填报热门专业的筹码,由此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毕业时又把高薪酬放在第一位,哪怕将有可能一辈子从事不能让自己快乐的职业。当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这也不无道理。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了现实的物质条件,再远大的理想都是空谈。那么,难道现实和理想就没有同时实现的可能吗?不是的。只是因为人们往往经不住现实的考验和传统眼光的审视,自己的心过不了从传统言论的关口,最后只得接受别人的价值观,离理想远去。作者在“开心工作——做自己喜欢并可以获得报酬”这一章中说:“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相互排斥。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我们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乐此不疲……我们所投在工作中的努力,是无法用赚钱多少来衡量的。感情带动行动,热情是我们的动力。”刚刚获得象征中国广电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的上海东方电视台新闻主播何婕,大学毕业的时候,放弃财源滚滚的物流专业而转考新闻系,投身于自己最中意的新闻事业。“如果没有对新闻的热爱,可能自己现在还在某个贸易公司,做着生意,赚着比现在多的钱。但是,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份喜欢,读理科出身的我,选择了新闻作为深造的专业,也把从事新闻业当作这辈子拥有的第一个职业。来做新闻的,不取决于工作薪水的高低,如果以此为目的则足以让所有人失望,只以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衡量标准,这才对……事实上当年的理想在每天纷繁复杂的你来我往里,会渐渐淡漠,会渐渐变得不是那么大,会细化为每一天的进步、点滴的努力,这个过程有时候让人非常沮丧、灰心,甚至怀疑自己的初衷,但是奇怪的是,当我扪心自问的时候,我仍觉得对新闻的热爱,还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有一天,我已经把做新闻当成一个谋生的职业的话,那我就真的是背离了初衷。” 幸福不在于创造了多少金钱财富,而在于过自己想做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这么简单。
这是我结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从本书中领悟到的关于幸福的含义,通过这一番分析,我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我的思想已经摆脱了童年时渴望长大的懵懂,也未提前进入追忆似水年华的垂老阶段。我正在珍惜眼前的每分每秒,为自己的理想打拼;我正在享受眼前的每分每秒,善待眼前的人和事,用自己的真心为自己的青春护航。幸福不在别处,就在眼前,就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