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09日语班 林毅斌
泰勒博士的著作《幸福的方法》一书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改变了我对以往幸福的错误定义,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于目标的选择也更有了一套全新的标准。读完整部作品之后,我思绪久久无法平静,回忆了很多大学过去两年生活的事,接触到人、处理过的事,还有我读过的一些书和看过的电影,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而特别是现在在品读过《幸福的方法》之后,我意识到这些改变,方才顿悟。
很多时候,我时常在自省,反省自己哪里有缺陷:性格上的,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以及待人接物上的等等。
不得不说,上了大学以后,除了课内知识以外,生活中的点点经历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不同的集体:部门的、学院的、班级的、宿舍的同学、、、每个人,我都尽量地用自己最积极的态度去认识、交流,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然后对比自己,反省,竭尽全力让这些闪光点在我身上出现。当然,人无完人。对于他人身上的一些不足,我总是告诉自己:要宽容地去接受(当然,这种态度也是在上了大学之后慢慢磨练出来的。),能够出言提醒的就出言提醒,至于一些根深蒂固的缺陷嘛,只要不影响到我,我总是用一句口头禅一带而过:“求同存异嘛”。
我很庆幸我能遇到很多好同学,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行动让我认识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主要是待人接物方面的。回望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青涩、甚至有些不懂事,热情,也经常容易冲动,活脱脱一个大孩子。想来,自己不禁也会对当时自己的某些言行感到不可思议。好在,这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证明了我至少小有进步。呵呵~虽然一张娃娃脸看来可能没什么改变,至少我更踏实、更稳重了,也不再对身边的人有一种莫名的依赖感,很多时候,我强迫自己去独立完成一件事,那是因为我清楚,自己已经20岁了,不得不通过去增加各种阅历来提高能力、进而使自己能够独挡一面。否则,就会被别人越甩越远了。所以,能够自省实在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成长中,一直有一个我很喜欢的词:“成熟”,我渴望自己能够变得成熟、强大、处变不惊。一直到现在,我经常会在闲下来的时候想想自己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是否存在什么缺陷,老话说得好:“吾日三省吾身。”虽然不是严格的一日三省,但起码能够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及时发现,并且竭尽全力避免,这一点我自认为还是做到了。
我一直认为,朋友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种想法从来没有改变。不过,一个成熟的人是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在朋友们身上的。因为朋友并不是能够每时每刻都陪在身边的人,甚至大多数时候是只有自己孤独的一个人的。强大的人,必须学会克服并适应孤独。我认为,成功的人有时候应该是会把孤独当成一种享受的,避开喧嚣和诱惑,将自己置身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和工作,学习将心态放平静,才能专注,才会有所建树。(这点我正在努力)
进入大学后的两年,我最大的进步在于,我对我爸妈的想法和态度的改善。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在老家福建的父母对头一次出远门的我充满了担心(其实也真没必要那么担心),几乎是每一天来一个电话,同寝室的同学看着觉得新鲜了,就问我“你妈妈不嫌长途电话贵吗?”我一想也对,每天一个电话,问的都是不变的几个问题(吃饱了吗?穿衣了吗?),浪费电话费不说,还让同学们小瞧了我,以为我多不自立呢。于是之后,我就跟爸妈强调:“没必要打那么多电话,一周打两次,周末等我有空了再打。”记得当时妈妈不太情愿,但又拗不过我,就答应了(其实一周打两次电话的频率挺合适的)。再往后一段时间,当我爸妈好不容易等到周末打来电话的时候,我往往在上网或者学习,对妈妈那一成不变的问题也没了回答的耐心,要么敷衍,要么就说我还有什么什么事先挂了,现在想来,自己身为人子,当时却完全没把父母远在千里之外的担心当回事,着实令人愧疚。可能我当时在想:“我就活得挺好的呗,干嘛老打电话过来告诉我要吃饱饭、睡好觉、晚上当心着凉这些废话呢?如果你们多信任我一点,对我放心一些,不就能少打几个电话了吗?”
然而,大一结束后的假期回到家里和爸妈相处的一段生活,让我明白了一些事情,如果要选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毫无疑问那是我的爸爸妈妈。
记得爸妈以前偶尔会闹矛盾,吵架。那时的我是觉得谁对就帮谁(一般都是妈妈闹情绪,所以多数情况都是我帮着爸爸和妈妈理论),由于我充当的角色是帮助一方打击另一方,所以往往使争吵愈演愈烈。上大学之后,我偶然的情况下读到一本书叫《人性的弱点》。它让我认识到了,当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你同他(她)争吵是没用的,即使你是对的,即使你在跟他(她)讲道理,你不好的态度也只能火上浇油。只有其中一方先平静下来,用温和的态度好好跟另一方讲道理,或者可以先顺从对方的观点,等到他(她)平静下来的时候,才会有心情去和你交流。人一旦发怒,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缓冲的,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只要是讲理的人,都会平心静气地与人交流。
于是我反省了自己,想想以前,真的是空有当和事老的热情,却没当和事老的谋略。记得大一上学期结束回家后,我曾经抽时间和父母进行了交流,就是简单地闲聊之类的,很高兴,爸妈从我的言谈举止中感觉到了我的成长,他们也更愿意去思考我的观点,听取我的意见了。虽然这之后,矛盾仍然会发生,但只要我在场,每次都能顺利调解,也能让爸妈都心服口服(基本上我就是笑面虎的角色、、、)。再用一句口头禅说:“本来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各让一步,多点理解也就完了呗。”
我很高兴,我的成长能给父母带来好的影响。爸妈的感情其实很好,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懂事的儿子,在他们偶尔迷茫的时候帮他们一把,那么这个家就会很幸福了。2010年底,我大二上学期结束回家,发现爸妈都温和了很多,温和到,甚至有些显老了。莫名的、、、我有些心酸,爸妈虽然现在在为了这个家而努力工作,但他们总会老去的,到时身为儿子的我必须足够强大,去撑起这个家,去照顾他们,让他们安度晚年。思绪飘到这里,我突然有种很珍惜现在平凡的幸福的感觉,的确,生在小康之家,吃穿不愁,家人健康快乐,偶尔出现小纠纷也可以用爱来包容、、、我只求这种幸福,能够通过我的手来延续。
现在谈谈我在这一年里对于未来的想法,很幸运的,我在2010年里读过一本书,是覃彪喜先生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书中以他丰富的大学学习、生活和求职上的阅历为主要内容,教给了我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和启发(建议没读过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毕业之后,是就业还是考研?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个本科生、研究生遍地开花的时代,考研的性价比是多少?我是不是应该花上三年时间去拼这个学历?如果考研,将意味着我会失去与社会最初的三年接触时间,就是所谓的社会经验。研究生数量的增加,一方面让更多人选择了考研这条路,主要目的无非是逃避就业压力和增加自己三年后就业的筹码。而另一方面,数量的增加则意味着硕士和本科的差值越来越小,就业后的待遇也越来越趋同。我认为,在这种性价比走向复杂的情况下,考研与否要视个人的专业和将来想要从事的行业而定(个人还是比较支持考研的)。
我现在已经大二了,是到了该思考自己未来的路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思考会给我的行动带来一些方向和动力,使我不至于那么迷茫,在学习功课的时候不会不知道自己做这些事情有什么用、对于将来有什么意义。我觉得:“平时积极地去积累一些经验和能力,可能你当时不会觉得有用,但当用得上这种经验和能力的机会到来的时候,如果你能抓住,那么就成功了。”大学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常常抽时间看一些电影(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作品)。有一部很值得推荐的片子叫《三傻大闹宝莱坞》(呵呵~众所周知的作品,还是建议没看过的同学可以看看。),主角用自己的行动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追求卓越,幸福和成功就会不知不觉靠近你.”这句话现在是我的座右铭了。
回顾整个2010,没有惊心动魄和大起大落(我也乐于如此),我已经习惯并喜欢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经验、方法和道理。对于厌倦了大学“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同学,我想有句老话可以用在这里——生活从不缺少幸福,缺的只是发现。